股票学习网

股票行情网,股票入门,和讯股票,股票查询 - - 股票学习网!

物流机器人概念股(手术机器人概念股)

2023-05-15 15:20分类:止损技巧 阅读:

股融易资讯今日话题

---

全球最大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CEO的思考

马斯克所确定的人形机器人、贝佐斯通过仓储机器人向家庭服务机器人靠拢,极智嘉的未来方案是什么?

身为全球最大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极智嘉”的创始人和CEO,郑勇在日渐焦灼的市场氛围中,思虑良多。

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跨界”到这一领域。比如,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空调巨头;还有以海康威视、旷视为代表的科技厂商。玩家们或带资入场,或自带场景、制造经验和技术优势,在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

2015年,郑勇离开投资机构,联合清华大学教师和机器人领域专家,共同创办极智嘉,并在两年后“出海”淘金。作为最早成功出海的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极智嘉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设置区域总部,业务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立至今8年间,极智嘉已在全球累计销售超过4万台AMR(自主移动机器人)产品,顺丰、耐克、沃尔玛、丰田、西门子等700多家公司都是它的客户。据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nteract Analysis统计,极智嘉AMR市场份额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仓储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第二名近一倍。

2022年8月,极智嘉宣布完成1亿美元的E轮融资,投后估值超20亿美元。

据Interact Analysis统计,全球有超过15万个仓库,但有3/4尚未实现自动化。随着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仓储自动化、智能化的市场空间将会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690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底,全球部署量将达到400万台。

以上数据和观点,均证明了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巨大市场前景。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5G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AMR在仓储和工业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巨头的优势很明显:带资入场,自带场景、品牌和群众基础。它们在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作为创业公司和“原生玩家”,极智嘉在一众老牌企业面前,显得更为年轻。此外,一些借融资喂大的创业类公司,也在争抢市场份额。

郑勇认为,极智嘉的先发优势是技术基础的积累,这让公司面对任何产品需求都能迅速应对,“物流机器人看似同质化,其实客户需求是不同的,过去7年的积累,让我们在自己的技术平台积累了很多能力。”

他看到,这两年,很多企业因为国内竞争激烈而选择出海,但出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他们可能还不清楚。“海外虽然毛利高,但如果不能达到一定规模,亏损会更大,业务如何打磨长期产品、做好系统维护等服务能力,还有本地化团队的搭建,对于海外发展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做的是一些专有场景,而他们想做的是通用机器人,我们底层思路不一样。”郑勇说,通用AI早晚都会出来,机会很大。但极智嘉做专用机器人,彼此不冲突,也有性价比优势。“今天,毕竟整个技术在数量应用上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几百万台的规模。”

目前能获得大额融资的移动机器人公司,主要是头部公司,它们已经有了成熟产品,并且开始广泛售卖,走到盈利关口。

在物流机器人领域,“万台级出货量”是衡量头部企业的一个门槛。郑勇说,极智嘉从规模上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技术和口碑积累。但他也意识到,“万台”的边际效用会越来越小。

股融易资讯:科技、资本与经济动态

---

杭州每244人里就有一个主播 直播相关企业数量列全国第一

2月20日消息,浙江省商务厅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已有综合类和垂直类头部直播平台32家、近5万主播,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超5000家,数量列全国第一,带动就业超100万人。这相当于在杭州,每244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主播;每12个人里,就有一个从事直播相关行业。

有些业内人士对官方发布的“5万主播在杭州”数据表示质疑,认为这一数字偏低。

特别是,如果计算商家直播的主播和自由职业者的话,杭州的主播数量很可能远远超过5万,甚至可能达到数十万。

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成任天堂最大外部股东

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PIF)在上周五成为了任天堂最大的外部股东,这是这个海湾国家降低对石油依赖的最新举措。据文件显示,PIF目前持有任天堂8.3%的股份,而今年年初的持股比例为略高于6%,这使得PIF超过了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仅落后于任天堂。

机构:1月中国折叠屏手机销量同比、环比双增长,OPPO市场份额首登国内第一

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报告显示,2023年1月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57%,同比、环比持续双增长。从市场份额来看,1月OPPO以30%的份额跃居国内市场第一,同比上升22.1个百分点,Top7品牌市场份额上升最大,主要受惠于OPPO Find N2、OPPO Find N2 Flip强劲的市场表现,OPPO折叠手机渗透率增至近4%,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华为市场份额达25.7%,同比下降33.2个百分点;三星市场份额23.2%,同比微跌0.5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参投产业基金热情高

A股上市公司对参投设立产业基金的热情不断升温。记者发现,2月以来,平均每天有1家A股公司披露拟投资参与设立产业基金。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参设的产业基金,多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以期在产业协同中,培育新的增长点。炙手可热的新能源赛道,依然是众多上市公司蜂拥掘金的高地。

以下是【股融易资讯】为您整理的今日股权融资事件

---

分子之心宣布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联想创投跟投

2月20日上午消息,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宣布获得超亿元战略投资,由合成生物学龙头凯赛生物领投,联想创投跟投,天使轮领投方红杉中国追加投资。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AI蛋白质优化与设计平台MoleculeOS进一步开发,以及在大分子药物设计、合成生物学等产业领域的应用探索。

“微灵医疗”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脑机智能融合技术企业深圳“微灵医疗”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蓝驰创投与鼎晖投资共同领投,纳通科技集团和果壳发起的未来光锥等跟投。

华神生电完成天使轮融资,启迪之星创投领投

本轮募集资金将加速推进华神生电首款盆腔术式监测仪设备研发进度,扩大神经电生理学术中神经监测领域研发,进一步扩建技术研发团队等。

创业孵化器TURBO X完成Pre-A轮融资

2月20日,创业孵化器TURBO X已于近期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信益资本。据了解,TURBO X 投后估值达到1.5亿元,此轮融资金额主要用于扩展自身业务规模与支持初创企业孵化。

企业服务平台中旦宝完成500万元种子轮融资

2月20日消息,企业服务平台中旦宝已于近日完成种子轮融资。据介绍,本轮融资金额为500万元,投资方为某产业集团。

爱仕达涨停收盘,收盘价9.74元。该股于9点39分涨停,未打开涨停,截止收盘封单资金为4380.1万元,占其流通市值1.47%。

1月1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2967.91万元,占总成交额30.96%,游资资金净流出1943.46万元,占总成交额20.27%,散户资金净流出1024.45万元,占总成交额10.69%。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见下表:

该股为机器视觉,机器人,智慧物流概念热股,当日机器视觉概念上涨1.49%,机器人概念上涨1.41%,智慧物流概念上涨1.4%。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来源:猎云精选(ID:lieyunjingxuan) 作者:孙媛

扎堆上市这一幕,出现在了手术机器人赛道。

自去年7月,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润迈德成功登陆港交所后,骨科机器人厂商键嘉医疗与腔镜手术机器人厂商思哲睿、精锋医疗都陆续开启了二级市场的征途;更早前,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派尔特、膝关节手术机器人业聚医疗、经皮手术机器人医达健康等先后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股IPO。

然而,头部手术机器人企业齐刷刷冲刺上市的背后,二级市场的表现却并不好看。

2020年头顶“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的天智航上演“上市即高光”,其12元/股的发行价上市6天股价飙升至141.6元/股,达600亿市值,如今股价下跌90%,市值徘徊在60亿左右。而天智航在2018年定向增发中估值就已达到50亿元。

2021年上市的微创机器人则是以43.2港元/股的发行价开盘即破发,总市值目前已亏近百亿。2022年上市的润迈德自然也走了前辈们的老路,才半年多时间市值就从60亿港元跌至12亿。

分别作为骨科手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以及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上市代表,三家公司股价市值双下跌和高研发下的亏损状态,以及思哲睿、精锋医疗招股书上的“零收入”,无疑暴露出头部玩家们被商业化裹足的现况。

拿证只是入场券,商业化才是“硬骨头”,意识到这点,一级市场VC也冷静下来。

张茜作为动平衡资本生物医药组投资总监,身处一线,感受特别明显。她不禁感慨, “2022年这个赛道太冷了。”

“2021年微创机器人上市前感觉投资热度就已快到顶点。去年我们收不到太多项目,收到的项目基本也被pass,很多是在市场上融资过1-2轮,而现在融不到钱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也看不到创新点。”

资本火热与商业化受困形成了鲜明对比,俨然,从“对标达芬奇”的愿景到“和达芬奇竞争”的现况上,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在经历一场硬仗。

手术机器人时代,国内创企“虽迟但到”

时间拨回到二十多年前。

在2001年达芬奇一代完成首例前列腺手术后,手术机器人从概念到落地。此后一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天津总医院就开发了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手术系统。

彼时在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启程也并不算落后,尤其表现在骨科。

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研制开发了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完成了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2005年,北京天智航公司成立,开始推进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产品化。2010年,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导航机器人面世。

同年,科研学者主导的国产机器人项目陆续进入临床,不同术式的手术机器人兴起。但此之前,国产手术机器人主要以高校和医院为主体引入国外技术的早期探索阶段,研发领域水花甚微。

而手术机器人作为非常高精密的大型智能化手术器械,可分为腹腔镜、骨科、神经外科、血管介入等不同类型,针对每一种器官的手术隔行如隔山。

直到2015年后,国内政策端对手术机器人频开绿灯,国内才开始百花齐放,高校、科研院所为研发主体进入自主创新阶段。在2014年至2017年,新成立的公司数量(70多家)是过去15年之和的两倍多(30多家)。

其中,在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开发的康多机器人,天津大学和中南大学联合开发的妙手机器人等都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

而骨科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最早进入的领域,亦发展迅猛。2016年天智航推出了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鑫君特、罗森博特、键嘉、长木谷等企业涌现。据易凯资本的报告,自2016年以来,海外投资额增长超300%,总投资达到13.6亿美元,国内总投资额也超百亿元,是最热的细分领域。

到2020年,投手术机器人的热情被天智航上市股价飙升一触即发,外加直觉外科的市场表现更是将赛道投融资推至高潮,相较于2019年10笔融资交易,2020年的27笔直接翻近3倍。

一方面机械臂、控制系统、影像系统等主要部件已大体具备国产化能力,传统外科器械公司开始入场,也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方式拓展到手术机器人赛道,另一方面,达芬奇机器人的专利陆续到期,都让国产手术机器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礼来亚洲基金、经纬创投、启明创投、招商局资本、朗玛峰创投、君联资本、鼎晖资本等明星机构纷纷入局。

据医械数据云统计,2017-2021年,我国手术机器人领域融资次数趋势有所上升,总融资次数为88起,平均每年约17.6起。这期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由8.8 亿元增长至近41.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47.6%。

玩家困于商业化,“国产平替”烧钱难止

然而,即便国产后来者不断,但在这场技术变革下,依然是国外巨头在市场抢跑。

其中,腔镜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为行业研发重点,市场占比60%,代表产品有达芬奇机器人。骨科机器人是另一发力点,市场占比15%,以美敦力、捷迈、史赛克、施乐辉等代表。此外,神经外科和血管介入机器人也在不断发展中,其他手术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则比较空白。

来源:猎云网

过去20多年里,直觉外科公司的后视镜里,始终都没有出现过追赶者的影子,而国内玩家们要啃这块硬骨头,核心还是为了“打价格”。

先看一组公开数据。

2019年,达芬奇系统的装机量达到5500台。一台达芬奇外科手术设备美国本土的销售价格在60万到250万美元之间,但由于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和市场被国外制造厂商垄断,卖到国内的价格则近2000万元。

此外,“达芬奇”的机械臂是一种高值耗材,每台手术平均至少需要4条,但每条机械臂最多只能使用10次,用到第11次时,机器人就会自动锁死,必须更换新的机械臂才能重启,机械臂的价格在美国从700美元到3200美元不等,国内每条约为10万元。而达芬奇外科手术设备每年的服务协议则在10万美元到17万美元之间。

设备的价格,自然会反映到医院的收费上。

据了解,目前国内一台借助“达芬奇”实施的手术比普通手术要贵3万元左右,还有巨大的下调空间。因此,国内绝大多数布局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企业,共同策略都是:做“国产平替”。

但成效却似乎不尽人意。

此前在公开报道中,就有国产手术机器人项目的内部人员坦言,对比“达芬奇”,虽然从手术效果上来看差不多,但从医生的操作体验上看,国产手术机器人跟“达芬奇”的距离就好比开买菜车跟豪车的区别。

这一点华医资本创始人刘云也有同感。他认为部分玩家仍处于“达芬奇”的一代机水平,整体技术创新性、临床推广、手术使用过程中的流畅性,跟国外相比存在差距,更多的是国外上一代技术的复刻。

技术差距、临床反馈不如预期是一方面,“贵”也是市场端十动然拒的一大原因。

据张茜了解,能对标达芬奇的多功能型国产手术机器人,价格无太大优势,即便砍一半,也在千万级,而购买客群三甲医院目前还是认准达芬奇。

“国产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大部分手术机器人创企并非从临床需求出发,还在走仿制国外或者仿制其他国产的路,所以一开始就面对很多国际专利限制,而研发注册周期长影响迭代速度,临床替换难度大。”

俨然,商业化成为了部分国产玩家们在越过研发、产品定型到注册审批后,需要直面的新坎。而由于竞争残酷,这一环节依然避不开“烧钱”。

对此,一线投资人也早已见怪不怪。张茜点出,手术机器人就是典型的烧钱模式,因为赛道技术壁垒高,大设备开发需要数百名人才招聘,而高知团队内部的运营研发资金需求极大。而拿证之后,依然需要资金去铺市场。

如此看来,如今头部玩家们迫切上市的动作无疑是能够拿到大量资金,让企业迭代下一代技术和对现有产品市场推广的较佳途径。

而现阶段销售进展比较慢,主要还是因为手术机器人拿到注册证之后,要跟医院沟通试做,才能一点点上量。

刘云表示,国内大部分还是基层医疗,真正能够买手术机器人的医院其实不多。对患者来说,一台手术用手术机器人收费要多收几万元,其接受需要一定时间教育。无论是几百上千万的设备卖给医院,还是跟患者收耗材费用,整体偏贵之下,商业化都存在较大的困难。

这意味着,团队从做出来到卖出去,还需要做市场教育和销售的投入。而一旦销售没赶上,甚至会前功尽弃。

张茜曾投过已拿证的其他医械项目,创始人认为产品好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然而医疗器械迭代速度太快,没能抓住上市半年到一年的窗口期,就会被其他企业反超,再过两年可能开始集采,销售跟不上就吃大亏。

同理,张茜认为,对于已拿证的手术机器人来说,商业化不是单维度的问题,底层是产品成本是否太高,然后在相应价格条件下,又拼技术稳定性以及比不比得过国外竞品。

“导航手术机器人以天智航为代表,上市后临床端和二级市场反馈都不甚乐观,营收不达预期,且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2021年以来威高、微创、康多、精锋手术机器人陆续获批上市,在和达芬奇机器人PK中,中后期项目需要讲明白商业化路径、如何走出市场销售困境以及国内外厂商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市场端叫好不叫座,以及玩家们在烧钱和亏损下艰难爬坡,自然也反映在一级市场。

来源:猎云网

据医械数据云数据,去年手术机器人共发生29起融资事件,同比下降3.33%,是2019年以来首次的融资交易数据下滑。而在2021年几乎每个月,都有手术机器人公司宣布完成融资,过亿元融资事件超过10起。

与此同时,随着头部效应明显,创业公司新增量也发生了变化。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合计新注册21家相关企业,其中2017年、2018年、2019年新注册量分别同比增加150.0%、20.0%、16.7%至5家、6家、7家,2020年至2022年3年新增相关企业数量均为1家。

当然,这是赛道波峰波谷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所呈现的正常规律,但也意味着在看好赛道的大前提下,资本也变得谨慎。

据张茜观察,现在还在一级市场的项目融资难度加剧。“产品审批周期长、难度大,意味着企业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和前期投资人退出压力。过去资本愿意花钱砸出一家头部企业,但市场上钱就这么多,这里融资了,能给另一部分企业的钱就变少了。”

2023还能往哪卷,下沉或有想象空间

然而,道路虽波折,但钱途无量。

据弗诺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手术机器人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达4028亿元,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规模最大,骨科手术机器人增长态势良好。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8.53亿元增至2020年的人民币29.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2%,预计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584.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9%。

与此同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手术机器人行业包含全产业链,国内手术机器人相关企业集中于中游制造环节。多学科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每套系统涉及超过35000个零件和2700余项专利,行业形成了以上游零部件及软件的供应商,中游各类手术机器人的生产制造商,下游以医院为主的共生产业链。

2021年以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上市获批速度更是明显加快。公开资料显示,相较于2021年全年只有六款产品获批,2022年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产品全年共有15款产品获批,其中腔镜三款,骨科10款获批,神经外科两款。

仍在培育期的国产手术机器人,虽然技术和商业间的平衡问题仍未解决,但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期,政策倾斜成为了冲破瓶颈的最大助推力。

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多个领域的机器人产业提出发展要求。在医疗健康方面,《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

该《方案》旨在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其中,服务机器人类别中就包括手术机器人。

然而,政策的春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手术机器人方面的医保定价已经开始发力,2022年医保局的两份文件也让厂商们心头一紧,内容直指控价。

还未赚钱,就要面临着降价,对这样的趋势,张茜认为,玩家们可以把视野拓展到基层市场。“与其争夺同一个客户群体,打价格战,不如将成本控制到百万级,随着手术机器人的降价、医保逐步覆盖,将市场从大三甲向基层医疗市场推广普及,有助推动机器人手术量快速放量,更快获得规模化付费。”

目前,直观复星、天智航、微创机器人、柏慧维康、铸正机器人等公司均提出了下沉基层医院的策略,以此提高综合手术量,摊薄设备成本。

在这样的商业化进程中,张茜预测,一波洗牌将会发生。

她从行业发展角度分析,随着未来2年一批手术机器人产品集中获批上市,玩家面临价格竞争,烧钱模式难以为继,真正具有原创技术、平台化能力以及商业模式可持续的手术机器人公司会从市场中厮杀出来,出现真正的行业龙头;另外,行业内收并购会更频繁,手术机器人成为外科器械公司整体解决方案的重要板块。

“保守点来说玩家们可能未来5年也很难盈利,反向要求创业者扎根更底层的创新,将一些核心零部件的供应从海外改自研,并结合本土创新的手术应用进行开发,才不至于在手术机器人的浪潮下被洗牌。我们会更看重创业公司围绕术式创新、拓展覆盖更多适应症的能力。这个领域一定还是会跑出来几家。”

[本文作者猎云精选,创业家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lieyunjingxuan)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图源自视觉中国

日前,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递表港交所,拟于主板上市,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花旗为联合保荐人。

精锋医疗曾在2022年4月首次向港股递交IPO,但在6个月后失效。彼时公司并无获批产品,如今二次递表,精锋医疗手握NMPA获批产品,更有底气。

按照各自的临床用途,手术机器人可分为四大类:腔镜手术机器人、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及其他手术机器人,其中包括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及经皮手术机器人。

成立于2017年的精锋医疗,核心业务手术机器人主要为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SP1000),其中,MP1000在2022年12月获国家药监局获批准注册用于泌尿外科手术,并获得生产许可证。至此,中国已有五家公司的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

此前,“零收入”是精锋医疗的标签,随着MP1000在获批当月拿到第一笔销售订单,公司2022年已开启创收模式,但是,公司也预计2022年亏损会继续增加,主要是由于研发开支及销售及营销开支增加。

研发为持续性常态化投入,营销则是新增投入。而接下来MP1000的商业化也是本次公司上市募资的主要用途之一。

已完成6轮融资,手持现金却难以为继

精锋医疗成立至今不到6年时间,除创始人股东以外,已经经历6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21年 ,获得超2亿美元融资,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达到约23.33亿元人民币,估值超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但这对于高投入的手术机器人企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精锋医疗融资情况(图源自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2年9月30日,精锋医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1.56亿元,而公司目前还处于巨额亏损状态,“自造血液”并不现实。

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均未产生收益,与此同时,对应的亏损分别为0.79亿元、3.49亿元及1.47亿元。不到3年时间,精锋医疗累计亏损达到5.76亿元。

研发开支是精锋医疗最烧钱的支出项,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其研发开支分别为0.59亿元、2.22亿元及0.92亿元。在最花钱的2021年,精锋医疗的MP1000产生研发开支1.67亿元,占总研发支出的75.5%。

接下来,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不放缓,还要推动旗下首款获批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

对于MP1000,一方面,精锋医疗正在中国进行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及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以评估MP1000用于妇科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另一方面,精锋医疗正在拓展MP1000在普通外科及胸外科中的应用,并且已经完成了MP1000用于普通外科及胸外科的注册临床实验患者入组。

值得注意的是,在泌尿外科手术的注册临床试验中,MP1000的整体手术成功率为100%,高于达芬奇Si为98.08%。一直以来,精锋医疗也对外宣称,其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优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对于SP1000,公司也在中国进行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单臂临床试验,以评估SP1000用于妇科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精锋医疗还计划在2023年上半年启动动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及胸外科手术临床试验。

对精锋医疗来说,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是竞争格局即将明朗的市场,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却代表着未来的增长潜力。目前国内尚无获批的单孔手术机器人,且全球唯一获批的直觉外科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达芬奇SP也未在国内商业化,国内其他厂商均处于在研阶段。

图源自招股书

若精锋医疗的SP1000能率先获批,将获得市场领先优势。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3.56亿元。

而且,在MP1000、SP1000外,公司还有5款在研产品。精锋医疗现有内部商业化团队52名,其预计2023年将团队扩大至约150至200名成员,并计划建立有约50至100名分销商的网络,覆盖其在中国市场的所有在研产品。

已经“囊中羞涩”精锋医疗不得不执着于上市,以寻找更多资金,以支撑后续的研发和营销投入。

手术机器人在二级市场表现如何?

当前,手术机器人在二级市场呈现“A+H”格局。

2020年7月,天智航-U(688277.SH)以" 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 "的身份登陆科创板,最新市值约42亿元人民币;2021年11月,微创机器人-B(02252.HK)在港股开始交易,最新总市值约291亿港元。

天智航主营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旗下有天玑系列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已更新至第三代。微创机器人则是覆盖了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五大“黄金赛道”,核心产品为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

上述两家手术机器人公司都是“上市即高光”。天智航上市首日市值达到近360亿元,至今已经蒸发318亿元,股价仅为高点(141.6元/股)的十分之一。就在2022年,天智航还一度引发市场对其可能触发退市条件的担忧。落户港股的微创机器人同样在二级市场顺流而下,其上市之初最高市值达到594亿港元,如今也已腰斩。

天智航与微创机器人至今均是亏损状态,同时保持着高研发投入。2022年前三季度,天智航营收8427万元,净亏损8234万元,研发费用8033万元;2022年上半年,微创机器人营收104.8万元,净亏损4.59亿元,研发费用3.36亿元。

相较而言,天智航在创收方面优于商业化较晚的微创机器人,但在产品布局上逊于后者,而精锋医疗的产品布局与微创机器人的重合度更高,双方都有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就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微创机器人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并不出色,当前股价30港元左右,不及上市之初高点的一半。

已经去二级市场探路的两位先行者并未完全获得资本市场的信任,可以预见,精锋医疗上市后同样会面临这一困境,而直接造成这一困境的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模式还处于早期“靠售出设备创收”阶段。

以腔镜手术机器人来说,主要买方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首先,对比医生已经熟练操作并市场份额较大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除非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在临床数据、设备性能方面明显优于达芬奇,才能拿到大三甲的敲门砖;其次,单纯依靠设备创收不是长久之计,参考直觉外科,2013年后,其营收支柱从设备销售转换为耗材收入,本土厂商也要推出设备、耗材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二级市场,手术机器人被商业化裹足,举步维艰,但在一级市场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融资事件数量共33起,其中20起单笔融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2022年上半年,NMPA批准上市手术机器人产品就有九款,相比2021年全年六款的数量,增长较大。

资本簇拥之下,手术机器人IPO走热。精锋医疗冲刺港股之外,在2022年10月,哈工大教授的手术机器人公司思哲睿拟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同年11月,键嘉机器人与中信证券签署辅导协议,启动A股上市进程。此前,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派尔特、经皮手术机器人医达健康等先后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未能成功。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孙骋)

https://www.xusbuy.com

上一篇:期指交割日效应(期指 交割)

下一篇:股票600816(股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