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行情网,股票入门,和讯股票,股票查询 - - 股票学习网!

td指标9和13代码(土地指标交易)

2023-05-24 12:00分类:基本分析 阅读:

日内炒单绝招公布(初级)

2009-02-22 12:09

下面是日内炒单手法,认真看,不要东张西望.

第一步,学会止损.止损没学会,就不可能稳定盈利.

第二步,炒单.

1,确定操盘K线.如一分钟K线或三分钟K线.注意:你用一分钟线操盘就用一分钟线操盘,不要再看三分钟线,其他任何K线都不要看了.

2,开仓.一分钟K线创新高(指创出前一根一分钟K线的新高),开仓买入.反之,开仓卖出.

3,平仓.需要学点盘感,若开仓后能强势上涨,就等等.发现涨势由强变弱了就平仓.

4,止损.开仓K线的最低或最高点就是止损点.(对于多头来说,开仓K线的最低点是止损点,对于空头来说,开仓K线的最高点是止损.)

炒单总体方法就如此了,其他细节,盘感等,慢慢悟.

炒单是个力气活,做久了就不行了,身体吃不消.但高楼平地起.日内炒单可过渡到日内波段,日内波段可过渡到周内,月内.道理一个样.

能做好期货的人本来就是万中选一,很多人的看法也是见怪不怪了.人不能太无知.

做期货其实简单到你不相信,就是趋势未改变之前不能做相反方向的单.先给大家 理解趋势这个概念.

设某K线图(这个K线图可能是一分钟或三分钟或五分钟K线图,取决于你自己),若K线能不断创新高,表明多头趋势一直向上,直到出现一根创新低的K线(注:是和前面一根K线相比),则表明趋势反转.

如,随意寻找一根3分钟K线(将这根K线设为K1)紧跟着第二根3分钟K线(K2)创出第一根3分钟K线的新高,表明从第一根3分钟K线开始的上涨趋势仍在继续,要做多,不宜做空.K3,K4....K9一直创新高,就一直做多.直到K10创出新低(注:是和前面一根K线K9相比)表明趋势反转,要做空了.

老子说这么多,是给有缘分的人看的.至于没缘分的人,别在这里吱吱呀呀的.

非常细节化的操作方法,若你没有一点领悟,那你还是回去省省吧.

炒单,若手续费不是很低,就没必要把一分钟K线当成操盘K线.新手,最好以5分钟或15分钟K线当操盘K线为好.

操盘K线的级别越小,需要的精力和体力就越大.

我以前做日内波段基本上是这样做的

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我特意来给有心人一个信心

我补充一点

看3分钟K线图(其它周期的也一样)做日内波段

你要尽量找所有均线(5、10、20、60均线)都形成多头或所有均线都形成空头的品种做

所有均线乱的时候你就别做

因为方向不明

所有均线形成多头你就做多

尽量不要做空

所有均线形成空头你就做空

尽量不要做多

你如果想在一天的时间里做有大行情的品种

就按这个方法做

做完一个就耐心找第二个

我最好的成绩是一天做到4个出现大行情的品种

轮流做到

看3分钟K线图

这个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所有的品种

在每天的日内行情里

几乎都有一次所有均线都形成多头或空头的机会

这是我无私的奉献

希望有心人慢慢悟

以本人的经历,是经历了三个过程:

1,只看着K线操盘.

2,操盘K线加上一根趋势均线.(这点上面有位朋友说了,他说是用均线的交叉来过滤,但以本人所经历,用单根均线来过滤比较好,如用五单位均线,均线向下就不做多,均线走平就看看,均线向上就做多.)

3,只看着K线操盘.

期货短线交易细则

2009-02-22 12:08

期货短线高手M老师以及他的朋友,都使用的这一套交易技巧,是当前期货市场上最先进的、最时髦的、获利最稳定的交易技巧。他们用它,平均每天(同一笔资金)交易进出做50--100多个来回,取得过20万元一年净赚600万元的骄人战绩,也取得过创17个月连续赢利的精彩记录。他们的口头语竟是:“赚钱,赚得很烦!!!”

现根据短线高手M老师的技术讲课内容整理成文如下:

“我们也许会看不懂明天的行情会怎么走,更看不出一周的行情会怎么走,但我们每一个人(大多数的人和许多的股民)却都能看出眼前的这几分钟的行情会怎么走!这就足够能让我们赚到很多的钱了!即使是看盘水平很一般的你,要成为短线高手并不难!”

一、主动性原则。

用自己的“主动”进出,把期货交易的风险(赢亏)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实现了期货赢亏由“自己说了算”!

二、微分化原则。

把赢利、亏损和持仓的时间都“微分化”(特别是亏损),都控制在价差的几元钱之内。持仓时间最长的,就几分钟;最短的,就2--3秒钟。果断进出,决不以任何理由长时间拖延持有亏损的单子。例如,小麦价从1730涨到1731,仅跳动1个价位(也就是涨了1元钱,这相当于股票涨了1分钱),超过小麦的交易手续费,你就要准备平仓。

三、独立性原则。

这一笔交易,它只是这一笔的,无论它是亏是赢,都与下一笔的交易毫不相关。你不能因为上一笔交易的盈亏或进出价格的高低,而影响到下一笔交易的果断进出。

四、客观性原则。

做当日短线,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头脑中事先就“主观”地认定了当日行情是涨(或是跌)。主观地认定今天只能做多或只能做空,这是短线炒手不能有的错误思维。

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基本面如何、消息面如何、主力是如何、价格是太高是太低、持单是赢是亏、技术指标是否背离等等,对这些都要统统不与理睬!你只能一心一意客观地“紧紧地跟随”当时盘面(眼前的)价格波动情况”做单。

五、赢亏相当原则。

“赢亏相当”是指,由于我们是“微分化交易”,因此我们每一笔交易的赚和赔的金额大体都会是相等的。我们之所以能赚钱,是靠“概率”来取胜的。假定我们的每一笔赚钱和每一笔赔钱是一样多,而我们当天共交易了100次,其中有70次是赚的,30次是赔的,那么我们的这一天就是赚了。每天只算总帐的盈亏。当然你最好能力争把每一笔交易的亏损数控制在上一笔交易的赢利数之内就更好了。换一句话说就是,假如你上一笔交易赚了20元,那么你这一笔的交易最大亏损额就只能是20元,还没有亏到20元,你就应该提前止损了。

六、停止交易原则。

也可能你今天一上来就交易的很不顺手,老是亏,连着几笔都是亏。那么当你亏到某个数时,一到这个数,你就坚决平仓关机走人,立即停止今天的任何交易。这个原则就可以帮助你绝对不会出现一天中连续的大赔。

七、亏损时不加仓不加量原则。

许多人在持有了亏损单的时候,不是采取立即“主动”退出的原则,而是用资金去“死扛”,并且还不断的加码。这是最愚蠢的做法!最后大赔或暴仓的大都是这些人!

八、单量相对稳定原则。

无论你的资金有多大,只做一个固定的手数。不要因交易顺手情况好就多做几手,看情况差就少做几手。

九、不持仓过夜的原则。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也无论是否盈亏,每天一到收盘前,你都要一律“全部平仓”,无论赚赔,明天再说。这样你就可以把期货的隔夜大风险全都避开掉!你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把输赢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第一时间原则。

只在价格转向的第一时间入市。没有踏准节拍的、过了第一时间的就不追了。要耐心等待第二个转向点的机会。

十一、258法则。

当价格的个位数逢2、逢5、逢8,十位数的逢2、逢5、逢8,百位数的逢2、逢5、逢8,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主力做多做空的分界点。258法则的具体使用方法是:

1、预测上涨或下跌的目标价。2、决定具体的买进卖出或止损的点.

以上11项原则你都执行好了,你就能稳定的赚钱了。当你做的不好的时候很可能就是违背了这11项原则。你对照这11项检讨一下,看看是违背了那一条。

市场永远是在无序的波动之中,炒手对于买入卖出的方向性选择不是靠对长期趋势的判断,而是靠自己对于价位下一次波动的预期。短线炒手赚取的是当天交易的波动利润,绝对不能隔夜持仓。短线交易一但亏损立即止损出局,每笔交易的亏损尽量不要超过一个波动价位,必须把短线炒作和普通趋势投资严格区别开来。

  “抢帽子”交易来不得半点犹豫,短线交易赚取的是微利,平仓绝对不能犹豫。

  传统的趋势交易者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市场,可以做出入市计划和运用各种控制风险的手段,但短线交易者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思考,一开仓单入市后,马上就要执行平仓指令,所以执行交易指令一定要坚决。在普通的趋势交易中,犹豫几分钟可能不会影响交易的结果,但短线交易几秒钟的犹豫就会错过平仓的机会,短线交易的平仓指令是跟随市场的下一个波动做出的,在开仓的同时就已经决定了必须在市场下一个跳动价位平仓,短线交易赚取也正是价格随机波动带来的利润,一旦没有及时跟随市场的节奏平仓,哪怕只有一次犹豫,这一天就可能全盘皆输。

我所讨论并进行的是日内交易中最短的短线交易(一分钟完成一笔交易),原则上不持仓.原则上在10秒中之内新开仓必须考虑退出,即要求开仓后行情如朝预期方向发展,则赚取2到5个价位就跑;如不能迅速朝预期方向发展,就速退,哪怕平手或略亏出来,道理如同猫到火中取栗:取到栗子要缩爪,取不到栗子也要缩爪,否则火会把爪子烧了!在上述基础上,再要求把资金利用最大化和规范化,以20万资金,专做橡胶为例,可以在开仓时每次以20手即100吨为交易单位,赚了5-50元就进行平仓,即单笔获利达500-5000元就平仓,此时,手续费已经是微乎其微了(20*2*10=400元)。如果开仓后,价格停滞不动,首先要做好准备平价出来,或至多略亏20元/吨就出来。因为盘面已告诉你,你切入点和时机可能错了!行情并没能如期朝你设想的方向发展。而且,每次的交易单位一般要一样,做错是这么多仓位错,做对,也要是这么多仓位对,才能在保持高正确率的情况下赚钱,否则,极易出现做错时是大头寸,而做对时却是仓位不足,导致虽然对的次数多却依然亏的尴尬状况,原理也和赌大赌小时赌注改变会出现不同结果一样。这样,如每天交易次数多(常达20次)或每月交易次数多且正确率高时,必然收益率也高。短线切入时机往往就是把握在价格刚动一、二个价位时杀入,后面惯性波动的第三、四或五个价位就已经是我的平仓单了,市场跟风的单子攻击的就是我的平仓单,顺利时甚至可能出现高多的价差。目前流行使用的金仕达交易软件具有预埋单功能,特别适合短线交易,可以在准备开仓时就把平仓的指令按几种价格设好,再把多种价格的开仓指令也设好(一般常设好30个以上的指令)。这样,在开仓指令成交时立刻把平仓单发出,所以在10秒钟之内必然已完成进出,而万一方向不对,撤单改单也可以在2秒内完成。也可以这么认为,此种方式的交易,赚钱的依据或者说前提就是单笔正确率要高,以量取胜,如能达到70%的正确率,就相当于10次交易净对4次,常此以往,每日和每月的收益就相当可观。

此种方式交易,精神必须高度集中,稍有犹豫或耽搁都有可能导致亏损,更会因此打乱节奏,或使心态变坏。严格止损是最大的纪律,而且在竞技状态感觉欠佳时切忌交易,最好当日以单纯做一个方向为主,交易方向则结合品种中期预计的走势或当日走势强弱而定。在期货投资这样的高风险投资中,短线是最灵活和最安全的方法,至于盘中因为追逐短线而失去的后续利润,那是另外的话题,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一段一段截流已足够。通过几乎高负荷进出赚取短线钱,就是从市场里抢钱,至于多交手续费一说,那纯粹是外行和不理解的人的说法,目前许多炒手就是已经只赚跳一个价位的钱了.

不要轻视行为,因为行为会形成习惯;不要轻视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不要轻视性格,因为性格会决定命运。

文军的期货投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更经历了三次“破产”。当他个人账户第二次“破产”时,他刚新婚两年的妻子对他说:你必须作出选择,要我还是要期货?!在采访中,文军平静地对我说:“但我怎么能放弃我所的事业。”

总结了三条经验:其一,止损是非常重要的。其二,当好消息不“好”时(盘面不涨),千万不要去做买,当坏消息不“坏”时,千万不要追着卖。其三,永远靠自己来拯救自己,不要期盼“上帝”会救你。我就用这2.5万元做本,几年后赚到千万元。其间,我发现赚第一个10万元非常艰难,用了我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之后用了半年的时间赚到100万,再之后,资金绝对值的增长就快了。(经验的加速作用)

我的交易理念主要有以下几条:

1.选择方向是交易成败的关键。或者换句话说,要清楚这个市场是多头市场还是空头市场。只有把握了市场的方向,顺势做,赚钱的可能性才更大。

2.把握好止损。即使你没有交易经验,做好止损也可以控制住风险。假如你按习惯20点止损,而赚钱时尽可能赚取更多的点数,按对错比率各50%算,最终结果你还会赚钱。

3.学会资金管理。这在期货投资中有重要意义,比如说你看不准行情时,轻仓出击,看准时重仓杀入。但投资者大多是越赔越加仓,赚钱时反而仓量较小。

4.利多行情不涨时,决不能做多,反之,决不能追空。

5.超买的可以更超买,超卖的可以更超卖。有些投资者太注重技术指标,不敢顺着行情走,反而反向开仓,结果没能赚钱却输了钱。

(1)顺势交易

(2)止损控制

(3)资金控制,顺手加仓原则。

(4)后发制人,基本面必须通过价格进行反映才存在价值。

(5)绝对的客观而非主观。

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都很重要,但在我的交易中,盘面感觉更重要。(杀手的本色,不是期货杀手而是客户资金杀手)

1996年开始个人期货投资,之后,从艰难地赚取个人账户在期市的第一个10万元,到收益超过千万元,他仅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1997—2001)。从1999年开始,其个人账户成交量连年位居大商所第一名(2001年达300多万手),受到大商所的嘉奖。

5个顶尖操盘手的短线交易系统:买入规则与交易源码

2009-02-22 12:05

一、拉瑞.威廉姆斯,威廉指标的创使人、当今美国著名期货交易员、作家、专栏编辑、资产管理经理。曾获罗宾斯杯期货交易冠军赛的总冠军,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使1万美元变成了110万美元,现就职美国国家期货理事会。

唉呀跳空交易系统基本理念:

拉瑞.威廉姆斯在其著作《短线交易秘诀》中称,该系统是其研究过以及交易过的最值得信赖的短线形态,许多系统开发人员都把它纳入实务操作当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心理交易系统,主要是量度过度的情绪化反应,导致的价格突变。其基本走势是在一个下跌趋势中,价格在箱形区间的下档附近波动持续5到10天,然后大幅低开跌破趋势线,卖压情绪极度高涨,如果随后反弹到昨日的最低价时,表明市场能量反转、另一波凌厉的涨势蓄势待发。

系统买入机械规则:

⒈收盘价比五日均价低4%,确保信号发生在跌势;

⒉开盘价低于昨日最低价1%;

⒊收盘反弹至昨日最低价以上。

二、维克多.斯波朗迪,专业证券操盘手、基金管理人,被《巴伦财经》杂志誉为“华尔街的终结者”,曾创造自1978年到1989年连续12年投资赢利,没有任何一年亏损的骄人战绩。

辨别趋势、追随趋势,是每一个技术分析人士的追求,维克多.斯波朗迪依据道氏理论,将趋势识别这项复杂艰巨的任务,简化为123法则。r> 123法则:

⒈首先趋势线被突破;

⒉上升趋势不再创新高,或下降趋势不再创新低(即只发生试探前期高低点行为);

⒊下降趋势中,价格向上突破前期反弹高点,或上升趋势中,价格向下穿越先前的短期回档低点。

尽管123法则简单有效,但其入场点较晚,通常已经错失一段相当大的行情,因而维克多进一步提出了2B法则,其实质是针对假突破现象进行观察。其基本理念是:如果在下降趋势中,价格已经创新低而未能持续下跌,而且重新升逾前期低点,则趋势可能反转。

系统买入机械规则:

⒈收盘价高于10日前的百日最低收盘价(验证回升);

⒉百日最低收盘价小于10日前的百日最低收盘价(验证已创新低)。

close>ref(llv(close,100),10) and llv(close,100)and llv(close,100)>ref(llv(close,100),10)*0.95;

三、汤姆.迪马克,SAC执行副总裁、债券基金经理Van Hosington的CPO合伙人、40亿美元对冲基金经理利昂.库布曼的特别顾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最大的个体交易商之一查里.迪弗朗西斯卡的前合伙人,曾任包括索罗斯、摩根财团、花旗银行、Goldman Sachs、IBM和Union Carbide等在内的大金融机构的顾问。

汤姆.迪马克对于技术指标的背离有着创新认识,有一定证券分析基础的读者都知道,指标的超买超卖情况是技术研判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汤姆.迪马克则认为关键不在于是否超买或超卖,而是在于指标在超买超卖期运行的时间。为准确度量股票买卖压力情况,更提出了TD DeMarkerⅡ指标的创建方法。

将所有的价格运动都与确定的供给和需求水平联系起来。分子的值由两个买压度量标准组成。在8根K线图中,将当日最高点减去前一日收盘价的差值加到当日收盘价减去当日最低价的差值上。如果当日最高点低于前一日收盘价,则该买压部分就赋予0值;分母由8日分子值加上各自卖压值组成。卖压由两个度量标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前一日收盘价减去当日最低点的差值,如果为负值,该卖压部分就赋予0值;第二个部分是当日最高价减去当日收盘价的差值,将两个部分相加,然后将所得值加上分子的值就得到分母。

TD DeMarkerⅡ指标,以买压、卖压的视角来评估证券价格运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依据其在超买区运行6天以上构建TD价格区间交易系统。(超买区指TD DeMarkerⅡ指标值在60以上)其公式源代码如下。

{价格区间交易系统}

tj1:=high>ref(close,1);tj2:=ref(close,1)>low;

if tj1 then

fz:=high-ref(close,1)+(close-low);

else fz:=close-low;

if tj2 then

fm:=ref(close,1)-low+(high-close);

else fm:=high-close;

td8:sum(fz,8)/sum(fm+fz,8)*100,linethick3;

{以上为技术指标部分)}

count('td2.td8'<40,7)=7;

四、马丁.普林格,当今技术分析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之一,目前担任普林格研究所所长、《市场评论》杂志主编,曾获加拿大技术分析协会杰克.弗罗斯特纪念奖章。

系统思想:否极泰来,当价格处于极端摆荡价位时,反转在即。该思想还可与成交量摆荡结合使用,验证二者的汇聚效应,更可提高胜算。

系统机械买入规则:

当日收盘价与28日移动平均线的比值,少于-10。

公式源代码:

bd:=(close/ma(close,28)-1)*100;

bd<-10;

五、康斯坦丝.布朗简,证券分析大师、基金交易员,主创空气动力投资网站(www.aeroinvest.com),每天发布公告,对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指数以及债券市场趋势做出预测,其准确性无人能及,堪称价格目标及市场趋势判断和预测第一人。

系统思想:对RSI相对强弱指标进行三重平滑,其计算步骤如下。

⒈计算14日RSI指标;

⒉计算14日RSI指标的5日平均;

⒊将第2步计算结果求3日平均;

⒋求第2步、第3步计算结果的差额,以柱状图标示。

公式源代码:

LC:= REF(CLOSE,1);

RSI14:=SMA(MAX(CLOSE-LC,0),14,1)/SMA(ABS(CLOSE-LC),14,1)*100;

yszd:ma(ma(rsi14,5),3)-ma(ma(ma(rsi14,5),3),9),colorstick;

系统机械买入规则:

主要是求衍生振荡指标的极低点值,要求当日指标值高于昨日,昨日指标值为百日最低。

yszd>ref(yszd,1) and ref(yszd,1)=ref(llv(yszd,100),1);

实用短线技术全攻略

2009-02-22 12:05

一、什么是“超短”?一般情况下,持仓不超过3~5分钟,最短的持仓,有的就十几秒钟。当然,当您看到盘面成交特别的强,价格又直奔涨或跌停板并有封死的可能时,您也可以多持一会儿。但一般不持仓过夜,除非封死涨跌停板。

二、做“超短”有什么好处? 1、每天交易结束后,您没有持仓,可以一身轻松地去休闲,既不必担心明天的走势和风险,也不必做那么些猜迷语式的“预测明天”和毫无确定性的、繁杂的“盘后分析”。 2、每一笔“超短”的损失都很小,损失的“微分化”,使您不会只一笔交易就出太大的亏损。 3、累积小的利润,积小成大,同样能使您取得超常的战绩。有人用这方法,只一年,就从10万元炒到了600万元,年利润率为6000%!有人做“超短”保持了连续60个交易日获利和连续17个月获利。还有人几万元也只动用做一手的资金(大约2--3千元)做“超短”,每天都能炒出5%--10%的利润。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中小资金去搏取大利,而且风险更小。 4、学会做“超短”后,可用做“超短”的方法,“放大的”运用到日K线图、周K线图上去,您也就能够较好地把握做中长线的出入市机会,减少许多错误的操作。这一点对我们是极为宝贵的!

三、“超短”为什么能做成功?期货的价格在运行时,它总是会有一定的“惯性”的,而我们就是要充分地利用这种极为短暂的“惯性”来获取利润。比如,在涨势中,1或3分钟K线图上,前一根K线是阴线,当后一根K线转变为阳线时,这时又有买盘的配合,我们就入市做多。因为我们就可以预见,下一根K线可能还会“惯性”地走出第2根、甚至第3根阳线,总之只要“惯性”能冲出更高点,我们就可以有了平仓获利的空间。乘“惯性”的作用获利平仓后,我们做“超短”的这一笔买卖就已经做完了,所以,我们不必关心计较第4、第5根K线以及其后的走势会走出什么样子,那是下一笔交易的事了。

四、如何做“超短”? 1、做单前不要带有任何主观的、人为的方向感。每一笔的入市,都要“事前”设好止损点或止损条件。出入市时不要计较盈亏或价格的高低。做“超短”,只选择近日来成交量最大、持仓量不断增加、在涨势中领涨或在跌势中领跌的那个“最热门的品种”做。没有大成交量的品种一律不看、不做。 2、做“超短”只看即时图、1或3分钟图、买卖方挂价、成交量及吃单情况(不看其他任何技术指标,不计较价位的高低)。 3、即时图的均线参数为 ;1或3分钟图的均线参数为 5或55、113 ,成交量线为5、34 。 4、看即时图,把握当日当时眼前的走势:(1)当均价线(黄色的)向上倾斜,价格线(白色的)在均价线之上,且一波比一波走高的,表示当前是涨势,我们将以做多为主(只有当价格线远离均价线太多时,才可考虑做短空,或在涨势中放弃做空的机会)。(2)当均价线向下倾斜,价格线在均价线之下,且一波比一波走低的,表示当前是跌势,我们将以做空为主(只有当价格线远离均价线太多时,才可考虑做短多,或跌势中放弃做多的机会。(3)当均价线为水平走向,价格线在均价线上下来回穿越,表示当前是盘整或振荡势,不入市,或多空都做。(4)当看见价格线上穿均价线时,就做多(或平空做多);下穿均价线时,就做空(或平多做空)。“穿越”的一瞬间,最好有1或3分钟图、吃单情况和成交量的配合最好。 5、具体的出入市点,看1或3分钟图和看吃单情况:(1)当即时图为“涨势”时,要耐心等1或3分钟图上出现“上一根是阴K线的,翻为下一根刚刚变为阳K线时”或“阴翻阳的同时,3均线转弯向上时”,果断入市做多。这时卖方挂单被买单不断主动吃掉,即使有向下的卖单,也不大或不能持续。(2)当即时图为“跌势”时,(向下做空,与做多正好相反,在此不多述)。(3)平多,假如您在第1个3分钟阴K翻阳K时入市,一成交多单,立马就准备好平仓单,平仓时机是:只要有利就平,或阳K线升幅一根比一根小,或长上影,或已经有连续两个3分钟以上的阳K线,或上方卖出的挂单突然加大,或有大的卖单向下吃单,而买单不断减少,或3分钟K线刚刚有第1个阳翻阴,或阳翻阴而且3均线转弯向下。这时应果断平多。(4)平空(与平多正好相反)。(5)当即时图为“振荡势”时,3分钟图上只要见阴翻阳,3均线转弯向上就做多;见阳翻阴,3均线转弯向下就做空。

五、如何做“超短”,才能取得稳定的收入?(1)做“超短”,一定要戒“贪”。您一定要将“超短”的每一笔获利目标放到最小。换句话说,就是“超短”的巨大获利是靠许多次的交易累积而成的。假如每天获利1%,那么一年200多个交易日,就可获利200%!那么,能不能每天都获利1%呢?假设,您只用3000元入市买一手(10吨)豆粕,价格为2700元/吨(实际总共只花资金2700X8%X10吨=2160元),每天赢利目标为获利1%,也就是只赚30元。前一个5分钟您在2700买入,后一个5分钟在2703卖出平仓.

(2)做“超短”,要“分节”。每天的盘中休市、中午的休市,除非对您特别的有利,否则也应与 当日收盘一样不持仓。

早盘观势:

1)低开反弹越过开盘价,均价线上行,强,短多.

2)低开反弹越不过开盘价,均价线下行,弱,短空

3)高开高走(1分种K线三阳(9.01,9.02,9.03)),超强,多追.

4)低开低走(1分种K线三阴(9.01,9.02,9.03)),极弱,空追.

5)高开低走下破开盘价,均价线下行,弱,短空.均价下方久盘必跌

开盘后十分钟是多空交手的过程,其结果自然会在这一时段表现出现。若多头占据优势,期价会迅速反弹至均价上方,当空方占据优势时,期价会盘落至均价下方,如果较长时间在均价下方盘整,则显示空方已处于较主动的地位,短线进行适时沽空较能取得迅速获利的结果.

遇到开盘后期价在均价下方较长时间横盘而不涨,沽空是较佳的选择!

***赢家入市规则****

市况强势,背靠支撑开多;市况弱势,背靠阻力开空。平衡市,逢阻力开空,见支撑开多,左右逢源。严守这一规则,交易就如行云流水。

市况强势,打穿支撑也不要轻易追空;市况弱势,突破阻力也不要轻易追多。

我是独来独往的短线炒单手,做单只靠自己的盘感,盘后从不分析的.不承担隔夜持仓的风险,就赚点小钱.

短线交易几秒钟的犹豫就会错过平仓的机会,短线交易的平仓指令是跟随市场的下一个波动做出的,在开仓的同时就已经决定了必须在市场下一个跳动价位平仓,短线交易赚取也正是价格随机波动带来的利润,一旦没有及时跟随市场的节奏平仓,哪怕只有一次犹豫,这一天就可能全盘皆输!

惯性的打法:盯死挂盘变动情况,动了就进,停了就跑!

日内的另种做法:

做突破单,盘子一停,开反向仓!

一个思想、一个方法:改变您的一生!

1、连续上升过程中,出现很长的上影线,就应该考虑翻手;

2、连续上升过程中,出现一个放量的十字星,就应该考虑翻手;

3、连续上升过程中,出现一个巨量的大阳线,就应该考虑翻手;

4、高位的阴包阳,就应该考虑翻手;

规则:

br> 1、不留隔夜仓。

2、单品种操作。

3、及时认错和快砍!

几种炒单手法 与炒手必备的三大条件

操盘手是指职业化了的市场交易员,他们会经常采用中长线交易、短线交易、复合头寸交易等不同的交易手法。炒单手虽然也是职业化了的市场交易员,但他采用的是以短线交易为主,抓取每天价格波动里的波纹式的极小差价,以量求胜的交易手法,因此炒单手仅仅是操盘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不能把炒单手等同于操盘手。

   一、几种炒单手法

  1.顺势而为炒单法:即以趋势为原则,根据盘面的动态反映,抓取每天价格波动里的波纹式的极小差价,进行顺势短线而主动买卖的炒作行为。如,预计趋势上扬,买入,价格若涨,随即平仓;看到价格不下行,继续买入,获微利即平仓;遇价格短时回调,即静止不动,直到价格不再回调,继续买进,直至无即时趋势可循。如遇跌势,则反之。

  2.盘感炒单法:以趋势性炒作为主,以逆趋势炒作为辅,主要依据盘面的动态反映,抓取每天价格波动中的波纹式涨跌的极小差价,进行顺势主动买卖和被动抓取回调或反弹的炒作行为。如在价格上扬趋势中,乘机买入,获利即平;若看到价格回调,不是坐以等待时机,而是抓住机会迅速卖出,迅速平仓,直到无趋势可循。但原则仍以趋势为准。跌势则相反。

  3.套利炒单法:这是一种鲜为人见的炒单手法,炒作时必须是同一市场同一品种。在涨势当中,选择强势月份合约买入,同时选择弱势月份合约等交易额卖出,以此实现获利的目的。做空则反之。

  4.逆势炒单法:这种炒单手法怪异,通常很难为人接受,也是一种鲜见的炒单手法。即在涨势中抓取每天阶段性波纹式的价格回探的炒单手法;跌势,则反之。这种炒单手法笔者未亲眼见过,难度很大。不过,经资深的期市朋友推荐,虽然笔者不敢苟同,但还是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二、优秀炒单手必备的条件

  1.敢:炒单手必须首先具备一个'敢'字,只有敢做,才能临危不乱,才能有所作为。如果没有这种'敢'做胆量,就没有果断的魄力,就不会对稍纵即逝的行情进行果断处置。

  2.眼、心、手合而为一:'眼'须密切注视盘面的价格变化,'心'能在瞬间感觉出盘面价格的未来方向(有时是错误的),'手'即反应的敏捷性。虽然炒单手是用'心'来感知盘面,但这都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基础之上的感知(也有少量炒单手关注技术分析,以分时走势图为主)。

  3.两忌:一忌微利不出,梦想获得暴利;二忌小亏不出,幻想等价格回来。

  永远记着,你是在炒单,入市点的选择与观点和一般的交易是不一样的。

短线概论

期货交易从表面的手法看,有许多种:主动交易者、被动交易者、短线交易者、中线交易者、长线交易者、套利交易者。短线交易者中又可分为单向波段交易者、双向交易者、纯粹惯性交易炒单者和隔夜仓等等不同类型,这里我们只讨论狭义的短线范畴,其他内容不再讨论。

短线是个宽泛而相对的概念,是指完成一个建仓平仓回合时间很短的操作方式。其实似乎也并无严格的时间标准,日内交易算短线,一周完成个回合似乎也能叫短线的。我这里不用时间,而用操作理念来作为划分标准。换句话说,我采用狭义的短线定义。

所谓短线,是一种不依据基本面,只依据短期市场状态进行交易的操作方式,其操作依据在于市场的惯性和自我验证,而操作回合时间较短只是这种操作自然而然的必然属性。按照这种定义方式,市场中绝大多数短线交易者都不是短线手了,我在这里只说我所定义的短线交易者的几个重要特点或属性:

.短线交易者不关心基本面:依据基本面的操作实质上是因果逻辑在市场和操作中的运用。而短线交易者依据的不是因果逻辑,他早已抛弃了这种似乎已经被人类社会反复证明的通用逻辑方式,再说了,从时间上来看,较大时间跨度的基本面变化对日内反复双向操作也根本无意义。

. 短线交易者不依赖预测或预期为操作依据:短线交易者只关心现在,并不认为有必要去关心过去和将来,而且也并没有狂妄地觉得自己能知道太多的东西。他只知道现在,也只把握现在,所有让他脱离现在的操作处境都是他所一定要避免的。预测与预期的本质基本上也是因果逻辑式的,或者是别的无法找到真实依据的玄学基础的,而因果逻辑和玄学都是短线交易者所回避的。

. 盘感是内化的市场,而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法稳定的某种感觉:盘感在所有类型的操作中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可惜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说不清盘感到底是什么东西,又如何可以有效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对于短线操作者而言,盘感的真实含义是在长期正确的市场观察和交易基础上,充分放松自己,慢慢内化并稳定了的市场。换句话说,盘感的来源和基础都在于,将外在市场内化于自己的身体(注意,不是大脑),将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慢慢转化为身体的本能,并通过解放或释放本能的灵敏而得到稳定放松的交易基础。

. 短线交易者虽然看起来也常在方向上交易,但却没有真正的多空概念或意识:多空概念或意识其实大部分也是建立在预期基础之上的,因此多数短线交易者实质上都是在阶段性的以单一方向为主的波段上进行交易,换句话说:他们依据阶段性的多空判断进行交易。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阶段多空意识的及时转换上,多数交易都是在阶段性的单一方向或所谓震荡阶段箱体范围内的迅速切换。而短线交易者没有多空意识,他依据市场惯性和市场的自我验证进行交易,每个行情阶段都是双向的,多数入场点还往往在逆市的高点或低点上。

. 短线交易者不关心市场人群划分:短线交易者将所有交易者的类型全部过滤了,他眼中只有一个统一的市场,不再关心从主力到散户的各种类型的交易群体。

. 短线交易者不依赖技术指标,只判断作为整体的市场演化阶段:技术指标先天就是描述性的,换句话说,是一种滞后的描述性。运用技术指标虽然可以通过缩短时间层次,并在不同时间层次上进行相互校验来降低滞后性,却改变不了本质。在短线交易者眼中,时间常常是一种错觉,虽然他似乎在时间内交易,其交易依据却在时间之外,时间只是行情展开和演化的形式而已。

. 短线交易者不存在市场和品种的区别,只选择最适合短线交易的类型:在短线交易者眼中,世界上只有一个市场,也只有一个产品,那就是:聚集在一起交易的人群。而诸如不同市场的空间、节奏和韵律等区别,都是表面性的。短线交易者最大程度地过滤区别。如果实在要说市场和品种的区别的话,那只是短线交易者更喜欢交易量较大、演化韵律较平滑、更容易进出和隐藏自己的市场和品种而已。

. 短线交易者只运用最简单的操作:那些套利、锁仓、仓位和资金管理、操作纪律、止损、操作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除了降低他的操作快感和效率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 短线交易与其是种技术,不如说是一种修养:短线交易者的交易基础不在任何外在的分析、技术和技术组合之中,而在于将市场内化、操作具备本能化基础、依据观察市场惯性和自我验证的修炼之中,并由之获得了极强的处理单子的能力,连判断的对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于风险嘛,他要么是比风险更快,要么就是不会将自己置于无法操作与反应的境地之下。

. 短线交易是快乐者的游戏:短线交易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是快乐的,而绝对不是那种火中取栗刀口上舔血的游戏。他的快乐来自几个基础:对盈亏的漠然并在这种漠然中保持非常好的心理与生理弹性、敢于盈利(与大家的想法不同,不敢盈利是这个市场中比不敢亏损更大的问题)、没有任何附加功课的交易方式(一离开市场之后,他的心中就不再有市场存在了)

周三(1月7日)欧洲时段,现货黄金交投于1214美元/盎司附近。隔夜黄金触及1222美元/盎司高点后回调或许意味着金价本轮反弹已经终结,空方可以尝试轻仓带止损入场,目标位暂时看向1206和1203美元/盎司。

(现货黄金4小时图,来源:汇通财经) 从4h级别看,黄金还在此前提及的“头肩形态”中,但技术指标给出了金价即将下行的暗示。KD指标出现了高位死叉,ATR指标在不断下行,显示黄金上涨缺乏可持续性。

(现货黄金日线图,来源:汇通财经) 从黄金日线图来看,德马克TD指标已经完成了13个TD计数,金价还有进一步上行动能。金价上方阻力位在1222美元/盎司附近,如果上破则继续看涨至1230美元/盎司附近。

(现货黄金4小时图,来源:汇通财经) 将4h图放大可以看出,KD指标已经在计数5处遇到阻力下行,而且金价下行得到了指标的配合:KD指标向下,MACD指标有死叉迹象,ATR指标持续向下。暗示金价下行风险在加大,下方支撑位关注1210、1206和1203美元/盎司。如果1203美元/盎司跌破则看跌至1190美元/盎司。 北京时间19:03,现货黄金报1214.09/59美元/盎司。 免责声明: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汇通网观点,也不构操盘建议。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微信公众号:myfx678(长按可复制)

正文出处:
http://news.fx678.com/C/20150107/2041951.shtml

作者 l 陶然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中国过去70年的经济变化,尤其是过去40年的快速成长,无疑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作为占全世界人口近20% 的超大规模国家,中国发展与否、业绩如何、可持续性怎样,对当代全人类的命运,尤其对广大欠发达国家的众多人口能否有效走出贫困,都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过去 70 年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中国政治和经济系统互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前后迥异的经济发展策略,也引发了非比寻常的跌宕起伏。

过去 40 年间,中国逐步跳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捆绑,从一个绝大部分人只能获得最基本生存资料的贫困国家,变成一个相当比例人口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中等收入国家,从一个开放程度很低的国家变成全球最大的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这沧海桑田的变化,学者,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应该不断就这些变化给出更通透、更本质的解释。

生活在这个时代,并全面经历、直接见证和亲自体验中国转型发展整个过程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肩负着重大责任,具体而言,需要去很好地回答如下问题:

70 年前的中国从哪里出发?

前 30 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改革开放为什么在1976年后就可以很快启动?转型发展第一阶段(改革起始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转型发展第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经济又出现了哪些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带来持续 40 年的高增长?

为什么经过 40 年的转型发展,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进行时?中国经济体制在哪些主要方面还面临重大挑战?

我认为,只有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回答好这些“实然”问题,才能更扎实地去判断中国未来可能向何处去:是否存在多种不同的发展前景,到底有哪几种不同的可能前景,以及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避免出现不利的局面,并最终实现全面转型。

为此,我准备用三部著作尽可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分别是第一部《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第二部《天人之际:关键历史节点下的中国转型模式》和第三部《无食我黍:东亚发展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增长模式》。

《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

陶然 著

一頁folio 出品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3年2月

 

“三部曲”将努力给出中国过去70年转型发展的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的基本立论是,基于国际比较和对中国过去70年不同阶段典型事实的分析,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不仅存在,而且在不同时期还依次出现了具有前后延续性,但参照系有所改变的多个“中国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一个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有很大相似性,但因资源禀赋不同、政经互动模式有别而又有所不同的“计划经济的中国模式”;而从 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虽然中国面临着和苏联、东欧国家在相应阶段遭遇过的相似挑战,仍然出现了一个转轨路径及增长绩效都呈现重大差别的“经济转型的中国模式”;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现在,又逐步演化出了一个与传统“东亚发展型经济体”有诸多相似,但仍存在多方面结构性差别的“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

基于不同参照系的比较分析,“三部曲”将对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互动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建立一个考察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三组关系的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研究不同阶段相应“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运行机制、演化路径和发展绩效,系统评估国家和社会两组力量互动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和环境治理等多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要讨论中国的转型发展模式,就不得不涉及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近年围绕“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出现的巨大争议。

无论是学术界、思想界,还是大众媒体,乃至政府部门,对“中国模式”的提法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甚至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 都有巨大的争议。支持论者认为,存在一个值得研究也可被其他后发国家借鉴的“中国模式”,并能为现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提供一种可行的别样发展路径。

从“制度决定经济发展”的立论出发,不少学者开始探寻各种可能引发中国转型期高增长的特殊性制度安排。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献中充满了对中国特有政治、经济乃至社会体制安排的搜寻。

有学者认为,20 世纪 80 年代的“财政承包制”带来了中国转型早期的高速增长,更有一些学者将此观点扩展到整个改革时期,认为中国过去 40 年一直存在的“分权型经济管理体制”激励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存在一个以经济增长率为主要指标,自上而下且层层加码的“地方主官考核和提拔体制”。因而,地方官员不仅有财政激励,更有很强的政治激励去推动本地经济增长,中国也因此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转型业绩。近年来,这两种观点开始合流,并提出,“政治集权、经济分权”是转型期中国实现高增长的特有制度组合。

与以上支持“中国模式”的观点相反,有不少论者从根本上否定存在任何意义上的“中国模式”。在这些否定者看来,改革时期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了较快的增长,恰恰是因为政府和国企不断退出各个领域,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他们倾向于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是拥抱市场和全球化的直接结果,中国的改革或许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市场经济试验。尽管当下西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情势黯淡,但不应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市场经济的确改变了中国。虽然中国政府确实打造了国家冠军企业,兴建了基础设施,并能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出现经济下滑时迅速作出反应,但在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在相当时间内,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他们还提出,如果说中国经济还存在着很多隐患和挑战,恰恰是因为市场机制还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国有企业仍在一些部门保持主导地位。甚至一些论者还对中国推行的“渐进式改革”本身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改革在实效层面有所成功,顺利推动全面转型的风险却日益增大。

更有论者认为,中国的治理实践尚不足以称为“模式”,而只能被归纳为一种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反应性理政”,更进一步给出否定“中国模式”存在的几个“标准化”理由,即某个体制要被称为一种“模式”,必须满足如下四个方面的标准:(1)模式应有一种制度化的稳定性;(2)一种模式应跟其他模式不同,具备独特性或差异性;( 3 )模式一旦确立后便能够被他人模仿,即具有“ 扩散性”;(4)模式应不仅被实行主体承认,还应该被他人认可。

首先,中国的治理模式并没有趋于稳定,体制的变化反而是常态,不断有之前备受肯定的政策后来又被否定;其次,迄今为止中国取得的进步,与其说是独特的,不如说是因学习市场化而取得的进步。即使非要说中国模式的特点是由国家主导经济,但也早就有 20 世纪 80 年代“东亚模式”的先例,中国不能算是例外。而且,如果说现代化导向的威权体制是中国模式的特点,则又有新加坡模式的先例,因此也很难说是中国的独创。总之,如果某个模式的特点既不清楚,也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可以被模仿以及“被他人认可”。

在观察中国的转型发展时,那些同意中国政府在过去 40 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论者,一般倾向于认为存在“中国模式”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甚至有部分论者认为,“中国模式”可以为他国所借鉴。那些对中国政府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评价不高的论者,则倾向于否认存在任何意义上的“中国模式”。因此,关于“中国模式” 的争论多少都存在着以先验价值判断甚至是意识形态站队来决定立场的问题,这都不是学术讨论应该采取的态度。

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国民经济的不同领域,政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也是此消彼长。

一味地鼓吹“中国模式”当然也有失客观,这容易使人忽视中国经济、社会乃至国家治理在过去 40 年经历的曲折和低潮,无法清醒地认识经济和社会仍隐含较大风险的客观现实,更会忽视中国制度转型仍在进行时,迄今并没有全面实现的现实。

但是,因为不认可政府在转型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就从根本上否认“中国模式”的存在,这在概念和逻辑上都有失严谨。对此, 我们不妨以前述判别某个治理或发展模式是否存在的四个标准来说明。

首先来看“要称为模式,必须有一种制度化的稳定性”的说法。对转型国家而言,它们大都面临着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和再造,此外还有国家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转型,这当然就很难谈得上“制度化的稳定性”,但也不能就此断言不存在一个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

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解是:在不同的转型经济体中,改革的初始条件、关键历史节点两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共同塑造了各国不同的转型发展路径,并带来了不同的转型发展模式和迥异的发展绩效。因此, 需要研究这些初始条件和关键历史节点如何互动,考察国际、国内环境怎样引发了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出现的各种冲击,又如何塑造了不同的转型模式和发展绩效,而不应该对“模式”做一个非常机械和静态的定义。

当然,这里并不否认“制度化的稳定性”概念本身的价值,因为它恰恰涉及部分“中国模式”存在论者的一个立论基础,即转型中国存在的一些特殊的,甚至是独有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中国转型期业绩突出增长的关键所在。

虽然我支持“中国模式”的提法,还认为不同发展阶段甚至存在参照系有别但前后紧密关联的多个“中国模式”,但反对通过寻找某种特定的、中国独有的制度安排来解释中国的转型发展路径和业绩。实际上,现有文献中较为流行的“经济体制持续分权理论”和“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都首先假定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地方财政体制或地方主官考核提拔体制,再因这些特殊的制度安排造就了地方政府(或地方主官)发展经济的强激励和地方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但如果对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和官员考核体制的历史缘起和运行机制做一些更深入的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些文献讨论的各类特殊制度安排,无论是财政体制(20 世纪 80 年代的“财政承包制”和1994 年之后的“分税制”),还是“地方官员考核体制”(包括地方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考核”和“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责任制考核”),在转型期都是不稳定的,甚至还发生过重大的调整,而且这些特定制度安排的出现及其变化恰恰内生于中国整体转型发展的过程,内生于一些更基本的结构性因素。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应该被解释,也完全可以被一些更根本因素解释的现象。但上述理论用这些内生的、不稳定的制度安排来解释中国转型阶段的高增长,自然就很容易出现归因谬误,甚至因果倒置的问题。

更进一步来看,用特殊制度安排解释中国增长的理论基础,是主流经济学的“制度决定发展”理论。但是,对“制度决定发展” 理论的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解,是更具包容性的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有助于国民经济实现长期的繁荣。

但是,“制度决定发展”理论根本没有否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对一些后发经济体而言,完全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势”,在只学习先发国家技术和部分(市场经济)制度的情况下实现短期乃至中期的高增长。这个短期乃至中期的高增长并不依赖某种特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安排,尤其是当这些特定的体制安排本身都不稳定的时候,贸然归因可能会漏洞百出。

特别是对中国这个目前只达到了中等收入的转型发展国家,机械地套用“制度决定论”,不仅无法揭示过去 40 余年高增长的关键所在,还会带来对现有模式运作机制及其内在矛盾的错误理解。

显然,转型中的体制不稳定并不成为断言某种特定模式不存在的充分理由,在研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问题时,尤其如此

如果我们把经济转型比喻为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那么从此岸到彼岸完全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路径。既然制度变迁的路径受到初始条件和关键历史事件互动的影响,那么不同的互动效果及其后的演化路径就可能对应着不同的转型发展模式。究其本质来看, 主流经济学对“渐进式改革”和“休克疗法”的区分,即使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也说明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转型发展路径,或者说存在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

当然,可能有人会反驳说,上述说法过于泛化地定义了“模式”,中国和苏联最多可以说存在转型路径的差别,而不应该称之为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或“苏联模式”。

然而,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中苏转型的不同路径。如果首先就否认“转型路径”或“转型模式”,就很容易阻碍对转型国家一般性及特殊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更不用说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分析。换句话说,简单否认无助于提出正确的研究问题,甚至还可能是一种学术研究上的懒惰,很容易造成在转型研究上只看“彼岸”有什么进而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简单化态度,最终阻碍对重大社会经济变迁的深入研究。

更进一步,如果观察 20 世纪末之后中国逐步建立的依赖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将发现,中国的主要经济体制安排近年来已趋于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固化,进而使进一步市场化转型举步维艰。那么,这种日益成形的经济体制是否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呢?

再来审视关于“模式”是否存在的第二条判别标准,即某个特定“模式”应该和其他“模式”不同,需要具备独特性或差异性, 而中国的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早有 20 世纪 80 年代“东亚发展型国家模式”和现代化导向的“新加坡威权模式”的先例,因此“中国模式”并不存在。

应该追问的是,中国是“东亚发展型国家模式”和“新加坡威权模式”的简单加总吗?且不说“贤能选拔的威权体制”这个说法是否充分刻画了新加坡的国家治理模式,中国的官员选拔体制和新加坡的官员选拔模式是一样的吗?虽然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东亚模式”中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干预方式有一定相似之处,难道不存在几个关键维度上的重大差别吗?

如果对前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用缺乏独特性和差异性来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就自然没有说服力。

再来看关于“模式”是否存在的第三条和第四条判别标准,即成为一种“模式”必须能被他国模仿和被别人认可。这显然是把“模式”误解成了“模范”,用价值判断替代了事实判断。

正确的态度是首先把“模式”当成一个中性词,先“实然”地分析特定初始条件和关键历史节点二者间的互动如何诱发了特定的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仔细辨析各种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背后的结构性机制和偶然性因素。在没有对重大社会经济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发展逻辑深入研究之前,就对某种“模式”展开价值判断,或者因为不支持就直接否定其存在,和简单肯定某种模式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在我看来,迄今为止,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界在转型发展研究上的进展仍然非常有限。大部分文献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更没有提出和建立简洁且有足够解释力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框架。基于扎实的理论构建、实证研究和国际国内的比较分析,对不同参照系下不同阶段的中国转型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刻画,深入研究各时期相应模式的产生背景和运行机制,厘清不同时期模式前后转换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逻辑,这些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对的学术挑战,更是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学术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转型发展及其不同模式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者不仅需要对既有框架的洞见和谬误在理论、实证层面进行清理和重估,还需要提出正确的研究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重设中国转型发展研究乃至转型发展一般研究的议程。

如果理论本身就是贫困的,而且对本国和他国现实世界的观察严重不足,还受到先验概念和思维框架的约束,我们就很难真正了解真实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重要的研究问题,更不用说在研究基础上预测和提出未来变化的可能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潜在思路。

我设想的读者,是关心中国转型发展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者,还有城乡发展、土地制度、城市规划及更新领域的相关工作人员。当然,我更期望可以抵达更广泛的读者,也就是关心中国前途的所有人。*

本文摘自《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序言,有删节


《人地之间》,中国转型发展三部曲的第一部

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扭转现有土地制度的效率低下和分配不公问题

 

目录

序 言 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之问

绪 论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的整体挑战

一 矛盾与挑战

二 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进展与局限

三 本书各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增长模式与“土地财政”的兴起

一 两个背景 .

二 两个流行的备择假说

三 驱动中国增长的结构性变化与机制

四 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

五 中国增长模式

第二章 “土地财政”下的策略性出让及多重扭曲

一 “土地财政”模式下的策略性出让

二 过度土地城市化与不完全人口城市化

三 房价泡沫化与地产调控难题

四 “土地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

第三章 征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一 进展缓慢的征地制度改革

二 关于征地政策的争议

三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前景

四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解决方案

五 土地征收与公共利益

第四章 “涨价归公”、公平补偿和征地合法性

一 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征地合法性

二 从“留用地安置”迈向“留用物业安置”

三 再论“涨价归公”: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分配

四 中国的实践和改革方向

五 改革思路的一个小结

第五章 传统农区土地改革的局限和进路

一 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二 农地的确权和抵押困局

三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困境与改革

四 传统农区土地制度改革的解决方案

第六章 耕地保护和土地指标交易

一 当前耕地保护制度

二 既有耕地保护制度的局限

三 “土地发展权”与“增减挂钩”政策

四 浙江模式

五 土地发展权转移和市场化交易的顶层设计

第七章 产业升级与城市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

一 工业用地 :挑战、政策和探索

二 南海实践 :“工改工” +“工改居”

三 基于一个模拟案例的一般化讨论

第八章 城市更新的困局和模式创新

一 反公地困局

二 珠三角“三旧改造”经验考察

三 模式创新 :两个竞争加一个腾挪

四 一个可行性测算

结 语

致 谢


 

作者简介

 

陶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1993年、1996年先后获兰州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200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2009年-202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022年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教。

 

陶然教授的研究专注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多个相关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型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和户籍改革、地方治理及公共财政等。陶然教授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0年和2021年连续入选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引用学者(Chines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理论经济学”榜单,并在中国户籍、土地、住房改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影响。

 

陶然教授在国内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中文社科权威与核心期刊61篇,包括13篇权威社科期刊论文。在英文期刊的论文发表上,迄今为止已发表SSCI 期刊48篇,涵盖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城市研究不同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2017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发表的论文获美国社会学学会2018年度“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最佳论文奖。陶然教授已经出版三本中文著作,其中中国转型发展三部曲的第一部《人地之间—中国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已于2023年2月出版。(据港中大)

各地方要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结合本地的体制改革和统一市场建设推进情况,精选改革举措,形成典型案例,打造统一市场建设的工作亮点

各地方要着力破除要素市场分割和多轨运行,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文 | 刘志成 欧阳慧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利于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使命。各地必须深刻认识到,不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不融入新发展格局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担当作为,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探索有效路径,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新优势。

地方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推动各地方市场、各专业市场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以深化分工和充分竞争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规则统一、区域协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各地方摒弃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做法,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只有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使各地区市场以及不同地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市场形成一个有机衔接、相互协同的整体,不断拓展我国市场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不断巩固和扩展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地方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各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一方面,坚持全国一盘棋,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及时督促检查。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南,及时发布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清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各地方市场构成的有机体,解决好妨碍统一市场建设的不当市场干预和不当竞争行为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提升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既要加强对地方的正面引导,积极总结经验,形成正面案例,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又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健全市场机制,服务地方发展,帮助地方在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收获改革红利。

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各地重塑区域发展新优势,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的历史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各地方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重塑区域发展优势、增强区域发展动力的重大机遇。在全球化时代,各地只有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才能在国内的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中形成优势占据先机。各地要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坚持区域协作互利共赢,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优势资源共享,切实防止以“内循环”名义搞地区封锁的现象出现。只有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大局中加强区域协作、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畅通要素流动,打造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本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力,更好发挥比较优势,激发发展动能,彰显地方特色。

把握中央精神,加强系统谋划

地方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应把发展的重点从比拼优惠政策补贴力度、搞“政策洼地”向比拼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创“改革高地”转变,这是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的重大变革。

一是准确把握中央文件意图,深刻领会中央政策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纲领性文件,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意见》的理论逻辑、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改革问题,必须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推动深层次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应以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推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坚持推动制度型开放,不是搞自封闭。

二是坚持高位推动,确保各项具体工作向纵深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高度关注,也充满期待。无论是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工作要求看,还是从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工作需要看,各地都应高度重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坚持高位推动,把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快建立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分工,明确重点任务。重点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市场基础制度落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顺畅流通高效配置、市场监管协同配合统一执法等工作落到实处,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三是坚持立破结合,在改革创新和完善机制上见真章。当前,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的因素中,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体制上的障碍,须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市场建设中的难题。在制度上、政策上、思想观念上加强正面引导,加强市场领域的建章立制工作。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政绩评价考核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市场的前沿探索和突破;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通过改革逐步铲除市场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滋生的土壤,在统一市场建设中深化分工,找准定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四是优先开展区域协作,积极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就地方而言,推进区域一体化也是在为建设统一大市场作贡献。优先推进区域合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区域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区域市场监管的协同、区域要素市场的联接,本身就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典型示范,及时总结经验并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各地方要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结合本地的体制改革和统一市场建设推进情况,精选改革举措,形成典型案例,打造统一市场建设的工作亮点。

观众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中国服务贸易成就展专区内参观(2022年9月1日摄) 李鑫摄/本刊

着重把握六大工作重点

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创新性强的工作,应加强系统谋划,把握工作重点,在建章立制和破除壁垒等各个方面取得实效,推动地方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破除统一市场建设的制度障碍,在制度政策对接上取得新突破。落实好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信用监管方面的政策。这既是完善市场基础制度的要求,也是地方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产权保护涉及到多部门行政行为,也涉及到具体的产权案件;市场准入和信用监管涉及到具体的行政审批行为和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公平竞争是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各个领域需要保障的一项原则。各地方要按照《意见》的要求加强与中央确定的各项制度政策的对接,并及时开展自查清理,尽快废止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

二是围绕构建高效联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意见》对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和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各地方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把握统一大市场建设下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的重大机遇,把握国务院一揽子稳增长稳投资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同时,根据本地工作推进情况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投资重点提前谋划加快推进一批投资项目,加强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地区融入全国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围绕推动产业分工优化,在地区间产业转移协调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之下,我国的产业分工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将持续调整优化,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也会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特征,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推动本地区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产业转移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发达地区要推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集群。后发地区积极对接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将为全国产业合理布局、分工深化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围绕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实现要素统一高效配置作出了部署。各地方要着力破除要素市场分割和多轨运行,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参与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在增量和存量建设用地统筹、特定土地指标交易、人口迁移和落户财政配套、地方性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数据要素市场探索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带动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围绕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在市场监管协同联动和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统一市场监管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重点领域,也是基层工作的重要方面。各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应结合地方工作实际,在监管的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等方面有所行动,在统一监管规则、统一监管执法等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创新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丰富市场监管工具,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六是围绕以优质制度供给创新招商引资,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招商引资是地方做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工作抓手,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取得成效的关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各地招商引资政策规范性、竞争公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提出要依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防止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行为。各地要持续优化招商引资规则与政策,从拼优惠政策转向拼营商环境,不断改进本地区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服务和审批效率,降低本地区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提高本地区先进要素吸引力,提升要素综合配置能力,以优质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

https://www.xusbuy.com

上一篇:股市消息哪里看(股市消息002703)

下一篇:筹码分布指标怎么看(筹码分布指标参数)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