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行情网,股票入门,和讯股票,股票查询 - - 股票学习网!

拐点k线(弘历主力拐点指标)

2023-06-16 21:58分类:熊市操作 阅读:

文/卢彦林 图/闫鹏亮

在豫东黄河故道民权,在野岗镇西北7公里的地方,在黄河故堤三面合围之中,在茂密的绿树和青青的芦苇深处,隐藏着一个600多亩的坝窝潭坑。

走下弯弯的长堤,风从身边轻轻吹过;掬一捧碧绿的潭水,搅乱一片云朵;问一声水里的鱼儿,知否?飘在这里的历史烟云。

知否!知否!听我慢慢诉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千回百转难入海。

时针回拨至清嘉庆皇帝三年(1798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其时,已是深秋,黄河的秋汛已过,但天气极端诡异。正如清代赵然在《河决叹》中写的那样。“神河之水不可测,一夜无端高七尺。”河水涨出河槽,漫过河滩。28日晚,河水又涨了三尺五寸。二十九日凌晨,乌云低垂,风狂雨骤,北风裹挟着浑浊河水,直冲睢州上汛五堡高家寨(今民权县野岗镇高寨)一带的南岸黄河大堤。大水漫溢,冲垮大堤一百五六十丈。

河水过处皆失色。

滚滚洪流,像无数台巨型推土机,所过之处,沟河岗丘夷为平地,村村寨寨,房倒屋塌。睢县、宁陵、柘城、鹿邑、亳州等数十县遭受洪水灾害,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淹死人畜难以计数。

这次反常诡异的黄河决口到成功堵塞,历时五个月,特别巧合的是在等待最后合龙的两个月中,清王朝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历史的大事件。十全天子乾隆皇帝、太上皇弘历正月初三病逝,随后位高权重的大贪官和珅被抓,更为迷离的是,在和珅死后的衣带里竟发现了一首绝命诗,诗曰:“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睢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引自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睢工神》)。

为什么死到临头的和珅在衣带诗中提到这次睢州黄河决口呢?这和现在的坝窝潭坑又有什么联系?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们搜索阅读了苏连营主编的《中国通史》、卜键撰写的《和珅的衣带诗——一个所谓历史谜团是怎么生成的》和《清嘉庆实录》等史料,从史籍的字里行间探寻历史的真实答案。

其实,这是一次本可避免的黄河决口灾害。

黄河下游历来称为“悬河”,高悬头顶的河水,全靠两岸大堤约束。虽然河道宽阔,但同样不能使人安宁。由于主流摆动频繁多变,河势南游北荡,一旦发生洪水,南北风一吹,极易形成直冲大堤的河势,随时极可能发生漫堤、溃堤,给大堤安全带来不可预知的隐患,必须及时加厚加高大堤防患于未然。嘉庆三年六月,时任东河总督司马就发现睢州上汛五堡高家寨一带黄河大堤比较单薄低矮,遂将这一隐患险情上奏朝廷,要求拨付库银抢护加固加高大堤。

此时,清王朝正处于“太皇训政”的特殊政权运行时期,弘历在当太上皇的三年时间内,仍处于大清帝国的权力巅峰。凡是官员任免、军事布置、政治举措、河工建设、赈济灾民等诸多事宜,无不亲力亲为。用他自己的话说:“三载以来,孜孜训政,事无巨细,皆余自任之”。

但岁月终归不饶人。太上皇弘历的身体每况愈下,仍不肯放权嘉庆皇帝,继续依靠权臣和珅。和珅是内阁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宰相)、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大臣(禁卫军统领)、步军统领、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管吏部、刑部事务,兼理户部。国家总共六个部,和珅管三个部。可以说朝政和部务完全由他一人把持。嘉庆只有“皇帝”名号,却无皇帝实权,只能听从太上皇的训政,甚至对有“二皇帝”之称的和珅也让三分。

嘉庆三年(1798年)六月三十日,太上皇弘历接到东河总督司马抢护睢州高家寨险工大堤的奏报后,问首席军机大臣和珅该如何办理。和珅奏称,目前平息“白莲教之乱”开支较大,国库空虚。况且,黄河下游北岸曹州(今曹县)去年漫口还没有堵合,睢州河段离曹州不远,如果今年上游有洪水过境,可以通过曹县的漫口下泻出去,对睢州段大堤构不成危险,勿须进行抢修加固。这不过是司马等治河官员想借工程沾点油水罢了。乾隆对和珅的话深信不疑,遂让嘉庆按和珅说的下旨。由于大堤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排除,导致了这次本可避免的黄河决口。

当时睢州决口堵合工程于农历十月初一开工,原定在十一月底前堵塞竣工。但由于气温骤降、天寒地冻,河道冻积大量冰块,无法进行施工。东河总督司马于腊月初上奏,请求睢口(睢堤决口堵塞大坝口门)暂缓合龙。朝廷准许年后天气转暖冰冻开化之后,再进行最后的合龙。

在等待睢口最后合龙的日子里,春节来临了。清朝中期一场大的历史变故也正在悄然临近。嘉庆四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内欢庆新春、喜气洋洋。太上皇弘历,在嘉庆皇帝的陪同下来到乾清宫,接受皇子宗亲、文武大臣、王公贵族、外国使臣的新年朝拜和祝福。中午,太上皇和嘉庆皇帝又在乾清宫宴请皇子皇亲和藩王。

初二,太上皇感到身体不适,急召太医进行把脉诊治。初三上午,救治无效驾崩,享年89岁,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太上皇的尸骨未寒,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就被关进刑部大牢。朝廷列举和珅二十大罪状并通报给三品以上官员,大学士苏凌阿强令退休,多名与和珅案有关人员降职处分。正月十八日,和珅被赐令自尽。

和珅是大清朝第一贪,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具有诗才的和珅在囚牢里留下了不少诗篇。死后又从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前文中提到的绝命诗。这首诗表达的是和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呢?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句中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和珅没有拨款抢修加固睢州大堤,造成黄河决口灾害的反省和忏悔,表达自己死后,在睢口安澜之日化作袅袅香烟缭绕。第二种,大奸似忠,表达人之将死仍期待睢口合龙和黄河的安澜,抒发自己仍替皇帝分忧,想让皇帝宽恕自己的罪过。第三种可能,是上天的暗示和因果报应,暗示着太上皇弘历驾崩,和珅这么快就被皇帝下狱治罪。当他接到皇帝赐死的圣旨后,说自己是“痴人”,感觉自己醒悟太晚了。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二十四日,和珅死后第六天,在睢州上汛高家寨堵口的工地上,举行了隆重的堵口合龙仪式。在堵口现场,高高的祭台上摆满了祭品,河南巡抚倭什布、东河道总督司马等治水官员,默然静立,虔诚叩拜,以敬畏之心依次点燃起朝廷特别驰送的二十支大藏香,祈祷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在袅袅的香烟缭绕中,祭祀河神保佑这次“睢口合龙”顺利成功。据传说,这次合龙非常顺利,似有神助。这样在此留下了一个三面大堤合围的治河工程遗址——坝窝潭坑。

历史在这里转弯。以黄河睢州(高家寨)异常洪水导致决口为拐点,弘历驾崩、和珅自尽、太上皇训政的历史结束了。随着国内阶级矛盾不断加剧,白莲教起义风起云涌,反抗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统治者到处用兵围剿耗费大量钱财,导致被康乾二帝带到盛世峰颠的大清朝开始滑落、衰退。

在黄河治理上,乾隆以后黄河决口次数逐年增多。由于河道治理钱财投入不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致使河床越积越高。治河官员虽精明能干,却为堵塞决口疲于奔命、治水无策。此时的大清王朝正应了武陟县嘉应观御碑亭上的一副对联:

“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

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黄河宁,天下安。望着弯弯的长堤、清清的河水,我们静静地深思。历史的必然和偶然是相互交织的,偶然的历史事件,常常深深地影响着历史的必然进程。居安思危,守牢风险安全底线,是一个永恒的时代主题。

 

《松山赋》将锦州历史溯源公元前十一世纪

——学习和解读白雪生先生《松山赋》

高洪亮

 

、学习和解读松山位于辽西走廊咽喉之地锦州市,它不仅是通往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军事要冲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名震中外的“辽沈战役”就在锦州打响,吹响了全国解放的决胜号角。松山并不高,海拔只有256.7m,但地势险要,尤如一扇屏障遮挡古老锦城。松山及周边的诸峰小丘,把锦州点缀得晶莹翠绿。虬(qíu)龙(注解1)状的松林,枝繁叶茂、遮天蔽地。东、西、北三面裙山环绕,北面耸立偏高,只有南面较低,苍 天留给人们的攀山道,跨上栈道台阶,沿着登山小径前行,忽然眼前一亮,映入眼帘里是一幢美景闪耀!请问这是什么地方?锦州人骄傲的告诉你,这就是锦州《松山》真貌。松山位于锦州城南,俗称“南山”,拔地而起,气度不一般。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当年的南山如今成为“城中山”。这座“城中山”保佑锦州长泰久安!

南与渤海相望,青山绿水碧波荡漾;北有高耸的辽西故道,与锦州古城相连;左边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尤如“海市蜃楼”亦迷亦幻;右边通过山路穿过山海关与京津冀粘边。就是这块宝地,亘古以来,就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流传(注解2)。新建的盘山道,此起彼伏,造就“百里绣岭”分外娇。篱笆围成的一片松林,箕子(注解3)巨手一指:就叫它“松山”。松山之巅,没有房,没有殿,皇太极(罕王)在山顶上搭建的行军大帐(帐棚)就是“罕王殿”。罕王(皇太极)就在这里屯兵扎寨,掌控战场前沿。可惜啊!保明抗清亦政、亦军、亦文的兵部尚书孙承宗(注解4)为保“松山”惨遭杀害亡命归天。巨松先逝,明庭声望逐日下陷。清朝兴起,太祖(努尔哈赤)安在?!三块怪石(灵石)年久风化失修,时至今日不复存在。回顾当年:清军增兵固圉压境松山,松山成为明清交战的焦点,时年的战略要地,唯有松山。皇太极(后金)只有攻下松山,清军才能扫除阻力直驱奉天!明军守将洪承畴(注解5)明辩时局,只有固守辽西阵地才能脱险。双方交战之后,清军打败明军占领松山。就是这次交战,成为近代史中著名的“松锦之战”。清军大胜之后,皇太极(清太宗)抓住战机,围城、攻坚,乘势东进,于1636年在沈阳建立大清王朝,当上清朝首位皇帝。明军《松锦之战》大败后,崇祯皇帝下令回师蓟辽(河北及辽宁南部),保住松山、杏山两个前沿阵地不可丢掉,这是防止清军入关的最后一招。皇太极大败明军为了建立清朝,艰苦征战过度操劳,身患重病,52岁不治命不保。太宗(皇太极)弟弟多尔衮辅政幼侄福临,时年福临6岁年龄太小;多尔衮心生歹意要篡朝,皇太极的老臣极力反对没做到。

松锦大战之后,清兵为了围攻锦州,多尔衮挖战壕、毁天堑,在锦州四面各设八座大营,亲率十万大军压境,逼迫明军无路可走。明军为了守住锦州城,令指边将何可刚应战要坚强。清军兵多、火力猛,明军弹尽援绝难招架,紧急求助锦州守将祖大寿(注解6)。祖大人城池隐兵不动以降清,最终祖氏成为千古罪人。危急时刻:明思宗朱由俭为解松锦之围,怀着速战速决的心情,操纵明将洪承畴游动松山和杏山之间,保存实力,应对万变。军号吹响,胡笳(注解7)悲声阵阵,一片凄凉!“松锦大战”,短兵相接,在两山(松、杏)之间开场。剑气冲天,隔坡相望,明清两朝对壘(lěi)之势仅一箭之遥。首战清军失利,皇太极决心回报。

从沈阳调来援军三千,指令六昼夜兼程来锦州报到。明军亦不势弱,洪承畴带兵十三万,决心突围,找个退路,待机再反寻妙招。太宗分兵松、杏两城围截战略,断其粮,截其草,指挥所设在两山中间,拦腰切断明军紧密相连用绝招。洪帅得知清军布局和战略,急速撤回围锦明军第一条;回师松山重建营地再起炉灶,机关算尽锦州和松山之间都能关照。多尔衮识破明军计谋,率骑兵突击松山。明军深感松山难保,急速撤回四周布防,带上人马力枪,回大本营,再议计谋。良策已定,为扭转败局,准备突围。清军万炮齐发,明军全线崩溃。洪帅被俘,被皇太极“亲裹貂裘”(暖心软招术)以降清。松锦交战两年多,清朝欢庆明朝唱哀歌。

两朝争战清得胜,朱家明朝从此趋亡走下坡。壮哉,松山!你是“松锦大战”的主战场;你是明清两朝改朝换代的转折点;你是大清王朝的兴起由这里点燃。清朝1636年在沈阳建国,1645年迁都北京之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清帝11次东巡盛京(沈阳)祭祖,康熙和乾隆分别留有诗赋,而嘉庆和道光东巡有历史记载,但未有墨宝。

下面将康熙和乾隆的诗赋抄录如下:

1、康熙康熙1672年,第一次东巡过“松山”赋诗一首:

《吕翁山,清·玄烨》

旌旗直卷阵云沉,

壕暂遗踪尚可寻。

十万健儿皆解甲,

一时大帅此成擒。

民情孝顺当年事,

王业为艰圣主心。

遂使关西如破竹,

至今战气昼阴森。

2、乾隆乾隆1778年68岁时第三次东巡祭祖途经松山赋诗一首

《锦州道中书事,清·弘历》

更戍图攻地,当时剋取难。终焉降师范,何有赖呼韩。事已登清史,名犹籍锦官。两金久耆定,一例蜀民安。

昔日:嘉庆、道光借东巡之机,到此一游,登山望远,寻故叙旧。当今:石壁飞瀑,曲廊通幽,登高怀古,健身远眺。你若登上松上,依稀可见:“旌旗直卷阵云沉,壕堑遗踪尚可寻。”欢迎到松山来!观光、嘻水、休闲、旅游,一碗水、一杯酒;勾起你满腹乡愁!春天:春风送暖,百鸟争鸣,紫燕啄泥,杏花满园。夏天:纳凉休闲,荷下蛙叫,树上蝉鸣,江南美景。秋天:秋风送爽,红叶绣山,瓜果飘香,霜打菊黄。冬天:苍松翠柏,银装素裹,迎春腊梅,含苞待放。四季风光,美仑美奂,以告登众,余了心愿!就在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杜甫游泰山的一首《望岳》诗,最能表达所有游人的心愿!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进而我又联想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唐僧印度取经途经天山;毛公井岗山上敢登攀!气壮山河,感慨万千!让我们结伴而行,领略登山的怡情!偷闲登山,炼成《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踏遍青山,方知祖国大好河山,壮志不减当年。漫游青山,层峦势曲抱秋林,避嚣静心赛神仙。

 

、《松山赋》原文松 山 賦橫占遼西,扼據通廊之節點,稱奇天下,轉捩歷史之要關。疊嶂層巒,聚諸峰以點黛;送青凝翠,列虯松而參天。一壁青高,化天地之靈奇;幾階通幽,藏古今之劇變。此為何地?乃錦州松山焉。初為洲之頭也,撐天而勢起;今系城中山也,坐鎮而長安。南襟渤澥,臨碧波不失其秀;北抱錦城,矗故道不掩其憨。左擁遼中,隱約乎海市蜃樓,右連京津,蜿蜒乎驛站雄關。一脈史話,遺怪石而補天;百里繡嶺,築故壘以龍蟠。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箕子命名;控險固圉築壕連營,罕王坐殿。歎大儒一去,巨松漸衰;慨太祖安在,怪石撼焉!遙想當年,故壘這邊。明清之交,尤為焦點。必爭之地,唯屬此山。後金攻明,必破松山以取道;而晚明固遼,必扼咽喉而脫險。於是,界以松錦,明清佈陣交戰之前沿!是時也,清太宗發兵圍城、設伏、打援、攻堅,借松錦謀以天下;明崇禎督師、薊遼、屯兵、備庫,占松杏屯以鎮邊。是以,多爾袞掘壕毀塹,斷線絕援,紮營四面以兵臨城下;祖大壽峻池隱兵,潛師設伏,按甲八方而禦敵營前。繼而,朱由檢刻解松錦之圍,促其速決以為切;洪承疇慎於松杏之間,持之以恆而應變。角聲吹月,悲笳相聞,短兵相接於兩樹之中;劍氣沖雲,隔坡相望,兩朝對壘以一箭之遙焉。於是,皇太極率軍馳援,眾才三千;洪承疇奉命突圍,領兵數萬。太宗分兵以松杏兩城,斷其糧,截其草,攔腰束其要害;主帥奔命於首鼠兩端,落於彀,墜于馬,全線潰於逆轉。終於,山城陷於清軍紅夷炮下,洪帥降于太宗白鬃馬前。松錦會戰經逾兩年,朱明殆盡九邊於一瞬間矣!壯哉,松山!當屬明清瓜代之關鍵之戰,歷史轉折之重要拐點!由此,康熙歸騎,尋當年之濠塹,乾隆覓跡,歎王業之維艱。嘉慶重走荒草故壘,道光再詠松杏遺篇。只道高峰仰止,但聞故老雋談。石竅泉痕,乃通廊之勝;登高吊古,歎百年大戰也。但得山水佳處,無妨小游,莫負懷舊鄉愁,有興登山春遊松山,恰給心情回暖。布穀喚雨,依稀滿山春聲啐,紫燕啄泥,恍惚一色杏花天!夏遊松山,恰給倦意休閒。荷下蛙鼓,宛如走進錦繡裏,槐上鳴蟬,仿佛吟個江南慢。秋游松山,恰給人生送爽。楓染霞色,成熟都由慢時候,菊知霜心,老到總在秋色晚。冬遊松山,恰給自己過年。松顯勁節,冰肌玉骨露堅強;梅占早春,百花頭上第一豔。絕頂攬勝,則心曠神怡;登高望遠,則意氣風發。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德臨碣石而遺名篇,玄奘越天山則取佛經,潤之上井崗更感登攀。 得閒登山,自養浩然氣概。踏遍青山,依然壯心正健。縱步所至,避囂其間。高山仰止,襟懷大展。榮辱不擾其慮;得失不鬱於胸。羈心乍定,移情一山之內;氣性輒寧,放懷千年以遠也!

白雪生撰賦三、名词、传说、人物、古典名曲。

注解1、虬(qíu)龙龙的起源,一直是千百年来一个重要探究的课题。最早来自于闪电弯弯曲曲的形象,伴随雷声来到人间,被人们称之为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动物图腾,为了统一,需要有一个共同敬畏的对象——这样龙就成为各民族大家庭新的图腾标志。

龙有不同的形象,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的角象鹿,头如蛇,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象牛。

对于龙的说法多种多样,其说不一。到了春秋时代,学者对龙分成四类:

(1)蛟龙:有鳞的龙,(2)、应龙:有翼的龙,(3)、虬(qíu)龙:有角的龙,(4)、螭(chí)龙:无角的龙从秦汉开始,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

资料来源:(1)疑自《山海经》。(2)锦州晚报,2012.02.03转载。

注解2:“女娲补天”的传说很早以前炎黄两族,曾经过一场大战,使天柱折,导致普天下洪水泛滥。圣母女娲“炼石补天”,很多孩子也都跟她一起补天。在补天的过程中,由于到处都是洪水,无处觅食,子女们饿得东倒西歪,无力补天。女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毫不犹豫地敞开胸怀,让孩子们吸吮。由于人太多,很多孩子吃不到乳汁,仍在挨饿。怎么办呢?女娲毅然摘下自己的一只乳房放在地上,点化成一座高山,乳汁从山顶涓涓流出,孩子们尽饱其腹,一鼓作气把天补完了,把洪水治住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母亲女娲补天的壮举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后人把这座高山就叫“乳峰山”了。这就是今天的锦州南山,即锦州“松山”。 ——资料来源《锦县志》

 

图片来自锦州文化

 

注解3:箕子简介公元前16世纪到11世纪,是我国古代殷商时代,商纠王是个暴君,家庭内部和社会矛盾非常剧烈。哥哥微子启离他出走;王子比干被剖心;叔叔箕子被囚禁,后来周武王释囚,借机逃脱,秘密乘船来到锦州东海口,然后上岸东行来到南山。当时南山遍地都是松林,郁郁葱葱,山南又有一片平地,很适合人类生存,箕子就决定在此立寨建城,繁衍生息。箕子平时最爱欣赏松树的风格,见后山满是松树,就手指大山说“就叫它松山吧!”。这就是“松山”的来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史纪·宋微子世家·索隐》记载:箕子姓子,名胥余,是纣王(亦称帝辛,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的叔父。箕,国;子爵也。箕是商王封给箕子的封地名,子是他的爵位,当时人们把他的封地和爵位合在一起,称为“箕子”。又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纣暴虐滋甚,杀儿子比干(商朝丞相,号称文财神)”,囚叔父箕子,迫微子(纣王之庶兄也,即叔伯哥哥)出走,造成王朝极大危机。导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路诸侯,攻取商朝的都城,纣王自尽,商灭周兴。周武王进入商朝都城当日,武王派自己的弟弟召公“释箕子之囚”。箕子获释后对微子说:“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其义说商朝灭亡了,我不能做周朝的臣子,于是箕子出走北方,先到辽西的锦州南山,时年锦州为孤行所辖(周朝时);然后又到襄平(今辽宁省朝阳市)建立侯国。又据《尚书大传》记载:“武王闻之,因以封之。”意思说武王听说箕子出走之后,就把辽西的部分地块封给箕子。并派使臣在孤行(今河北卢龙县)追上箕子,向他宣布武王的封诰。

注解4:孙承宗简介孙承宗,字稚绳,别号恺阳,明嘉清四十二年(1563年)生于河北高阳(保定地区),故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享年76岁。孙承宗是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当今的国防部长),出镇山海关时,支持袁崇焕保明抗清,在此期间曾两次来锦州巡视,并在锦州一带驻守四年,对锦州有深厚感情,曾写著名的“锦州十二景”,为后来的“锦州八景”奠定了基础。崇祯十一年(1638年)11月,清军多尔衮绕道入长城,攻入高阳,孙承宗因祖大寿事件夺官回家,手无兵权,率家人六个儿子、两个侄子、十二个孙子英勇抗清,结果侄孙牺牲殉国,全家四十多口人被杀,孙承宗被俘。被俘后,多尔衮多次劝降,均遭拒绝,最后“剖之以心,以身许国”,英勇就义。 ——高洪亮先生《锦州赋》解读资料

注解5:洪承畴简介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晋江人。万历进士,崇祯七年(1634年)任兵部尚书。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蓟辽总督,抗击清兵。十四年(1641年),率领八总兵、步骑十三万救援锦州,与清兵大战于松山(“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次年松山陷落,被俘押至沈阳,被皇太极暖心软招术“亲裹貂裘”以降清。

——《简明历史辞典》,河南出版社

注解6:祖大寿简介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宁远(辽宁兴城)人。崇祯元年(1628年),明廷令其为辽东总兵,驻守锦州,他是吴三桂舅舅。1642年,清军死困锦州,明军守将招架不住,紧急求助祖大寿。祖大人城池隐兵不动,最后被俘降清,成为千古罪人。 ——资料来源《清朝那些事儿》

注解7:古代名曲《胡笳》简介《胡笳》这首古琴曲,令多人感到陌生,不仅曲名较长,《胡笳》更让人不易理解;据郭沫若考证,先有突厥语的曲调,之后由明代万历39年的文学家孙丕显按音配词。这首古曲,表现了被胡人虏去的汉代蔡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所以《胡笳》是一部哀声之曲、凄凉之曲。本赋引用《悲笳相闻》就是烘托战争的凄凉。这部曲目内容较多,共有十八拍(即十八节),在此不再赘述;若欲求知,可向释文作者垂询。 资料来源:高洪亮先生学习笔记

注解8:溯源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含义公元前十一世纪是我国古代殷商时代,距公元零年已有1100多年;现在是公元2021年,二者加起来为3121年,说明锦州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作者:高洪亮

2021年9月25日

 

作者:高洪亮

 

《松山赋》解读人:市直机关退休干部《人文锦州》百年工商业卷撰稿人

 

 

启点传播

 

https://www.xusbuy.com

上一篇:镍概念龙头股一览(军工国改第一龙头股)

下一篇:基金在哪个app买好(基金一对多产品)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