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行情网,股票入门,和讯股票,股票查询 - - 股票学习网!

对冲成本为什么是贴水率(对冲成本)

2023-05-17 17:42分类:道氏理论 阅读:

半个月时间,华夏中证500ETF(512500)融券余量屡次被预警,一次因为触及卖出上限被暂停卖出,两次因为接近卖出阈值而被提示风险。对于这种少见的情况,市场高度关注并发问,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何影响?

在市场的诸多猜想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结合当下的行情,500ETF触及暂停交易阈值是因为机构一边“抱团”一边做空。

对此,有多方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上述观点并不准确,理由有两点:第一500ETF融券余额市值仅占到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市值的0.47%,而华夏中证500ETF融券余额占基础资产比例仅为0.02%,规模较小,不可能出现大资金与境外勾连的情况;第二,据他了解,500ETF融券卖出的投资者主要为个人投资者,并非机构。

那么何为500ETF融券卖出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一位资深的金融期货研究人士认为,这与中证500股指期货长期贴水有关,通过股指期货做空成本高于融券卖出成本。在此现象改善前,各500ETF的融券余量金额可能会持续爬升。

在业内看来,市场也无需担忧“轧空”风险,因为单只ETF融券余量触及卖出阈值,便会被交易所暂停融券卖出,且从历史上出现过的类似情况来看,均未对市场造成影响。

单纯理解为做空被指不准确

1月20日开始,500ETF基金因为融券余量较高而引起市场的关注。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发布公告称,根据1月19日各证券公司上报和信用账户持有数据,该所发现华夏中证500ETF融券余量已达到该证券上市可流通量的70.28%,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依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第六章第五十二条的相关规定,单只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融券余量达到其上市可流通量的75%时,上交所可在次一交易日暂停其融券卖出,并向市场公布。在该标的融券余量已低于该证券上市可流通量的70%,上交所可恢复该标的证券的融券卖出。

但不久后的1月25日,上交所便发现华夏中证500ETF融券余量已达到该证券上市可流通量的75%。按照规定,上交所于1月26日按下“暂停卖出键”,并于2月1日恢复其融券卖出。

依旧没能阻挡500ETF融券卖出的旺盛需求,2月2日,华夏中证500ETF融券余量又达到该证券上市可流通量的71.49%,再度被上交所发布公告提示交易风险。

警报声连连之下,华夏中证500ETF投资者融券卖出热情依旧不减。这让市场不禁发问,难道真的是机构在集体做空?

但是多方业内人士并不以为然,500ETF融券余额与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市值相比,规模不大,主要融券卖出的投资者为自然人,且不完全是做空行为。

截至目前,所有500ETF市值规模515亿元,而中证500指数成份股总市值达到11万亿元,前者市值仅占到后者的0.47%。再具体看华夏中证500ETF,市值规模33.63亿元,融券余额22.48亿元,这说明华夏中证500ETF融券余额占基础资产比例仅为0.02%。

“不管是华夏中证500ETF还是所有500ETF融券规模占比都较低,难以对基础资产产生实质性影响,对市场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一位基金人士对第一财经称。

他同时称,融券不完全是做空行为,也是多空平衡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个人投资者融券不完全是做空行为,主要融券目的有两个,一是资金套现以买入其他股票,二是通过融券500ETF对冲持有中小市值股的持仓风险;另一方面,500ETF的融出方主要是机构投资者,首先机构投资者买入ETF,出借给个人投资者,到期后个人投资者再从市场上买回。上述两种行为均不是单纯的做空行为。

据了解,500ETF表现平稳,过去一年振幅仅为41%,低于沪深300ETF的42%,大幅低于创业板指的67%、中小板指的51%,有些投资者通过融券卖出500ETF获得资金,转而买入其他股票。

中证500股指期货长期贴水是主因

“500ETF融券较多主要还是与交易策略有关系,并不代表对行情的看空。作为做空工具,目前中证500股指期货(下称‘IC’)贴水幅度大,相对其他品种,存在更多的套利机会。”国泰君安期货金融衍生品研究员毛磊对第一财经称。

中证500指数成股份是全部A股中总市值排名前301~800名的股票,是规模相对较大、业绩相对优秀的股票代表,近一年累计上涨逾20%。

以华夏中证500ETF融券余量占比高出70%的各时点来看,1月19日、1月25日、2月2日,中证500指数(000905)分别收报6476.37点、6645.31点、6454.79点。而同期,中证5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C2102的结算价分别为6407.4点、6556.8点、6411.6点,相较现货分别贴水68.97点、88.51点、43.19点。

在中证500股指期货贴水的情况下,毛磊称,投资者可以进行做多IC、空现货(如500ETF))的期现套利,即吃期货贴水收窄的无风险收益;或者有些投资者看好上证50、沪深300这类核心资产占比高的标的,会采用做多IH(上证50股指期货)或者IF(沪深300股指期货)、空IC的策略,但目前IC贴水大,年化贴水幅度大于融券成本,做空成本更高,所以有些投资者就会选择融券来代替做空IC。

另外,除了IC处于贴水状态之外,IH和IF也时常处于贴水状态。

对于本轮贴水扩大的原因,中信期货研究部张革金融团队认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1月牛市氛围下,股指总持仓未现大幅上行,本轮牛市居民资金通过配置公募入市令期货多单相对匮乏;二、当前期货对冲成本处于近一年低位(20分位数附近),部分长期对冲资金选择将空单展期至远月,以此方式锁住长期对冲成本,远月贴水有扩大压力;三、四季度公募多空策略容量收缩令期货对冲需求减少,这使得2020年四季度期货贴水收敛。

张革金融团队认为,近期贴水扩大属于正常现象,随着空头移仓需求增加、投机多单偏少,中性策略容量缩减有放缓的迹象,期货贴水自然有边际扩大的动力。近期贴水扩大未必一定是资金转向谨慎的信号,也有可能是期货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所致。

“上半年贴水会继续扩大。”张革金融团队认为,短期视角,仅看2月,或边际放缓,因为2月是历史上A股胜率偏高的一个月份,若春季躁动顺利启动,行情偏暖有助于减缓基差(期-现)下行的压力。从中期视角来看,当前对冲成本位于近一年中位数以下,对冲成本仍不算高。同时结合历史经验,在每年上半年,即使剔除现金分红因素之后,年化折溢价率依然有向下的动力,上半年对冲成本仍有上行的空间。

在私募发展的历程中,既有“公奔私”大潮为私募行业输送了优秀的投资人才与投资理念,又有量化私募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2010年被视为是中国量化对冲基金的元年,这是由于在当年的4月6日,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标的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上市,国内量化对冲策略从此开始崭露头角。

由于可以有效的控制净值回撤,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量化对冲不仅逐步深入人心,还在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与此同时,国内量化私募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量化私募圈还出现“北九坤南幻方”、“量化四大天王”等说法。

2020年百亿量化私募再扩容,截至今年9月初,国内百亿量化私募阵营已经增至7家,除了此前就已经站稳百亿的投资宁波幻方量化灵均投资幻方量化九坤投资金锝资产外,近期加入百亿量化私募阵营的正是鸣石投资

从百亿量化私募实际办公地分布来看,上海地区3家领先,北京与杭州则各有2家,同为私募重镇的深圳目前尚无量化私募规模破百亿。

 

鸣石投资备案规模超百亿,国内百亿量化私募增至7家

在2019年以前,在百亿私募群体,核心策略大多是股票多头与债券策略。但是从2019年开始,量化私募在百亿私募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截至9月初,国内百亿量化私募数量已经增加至7家,其中不乏有量化私募管理规模更是突飞猛进超过500亿元。

量化投资是从海量历史数据中寻找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多种“大概率”事件,按照这些规律构建数量化模型,并严格按照模型进行投资。相较于传统的主观多头,量化投资既可以规避的主观经验偏差,还能很好的控制净值回撤,也正因如此,量化策略也受到市场的热捧,资金更是快速涌向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由于策略容量有限,包括幻方量化九坤投资等量化私募等曾进行过阶段性封盘,不过在解决产品策略有效性、规模对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后,上述量化私募部分策略依旧可以接受申购。

根据私募排排网组合大师数据监测,鸣石投资近期管理规模也是超过百亿元。鸣石投资成立于2010年12月,公司专注于量化投资,投资范围涉及股票、期货、期权等,是中国证券业基金协会会员单位,还具备投顾资格。鸣石投资的投研团队实力雄厚,公司汇聚了一批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名校、具有资深金融学术背景、掌握前沿金融理论的投研人,学院派背景还保证了策略的原创性和策略库的丰富性,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化。

在具体的投资策略上,鸣石投资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机器通过对过去的价量数据、舆情数据、分析师数据及基本面等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股票未来涨跌幅,进行交易操作。主要策略为中高频量化策略,包括中高频Alpha策略和日内策略。

鸣石投资相关负责人也称,目前中国的量化市场是一片蓝海,只有不断地在策略研发投入资本并且把握市场机遇,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长期趋势向好,当下国内市场仍有机遇。

鸣石投资还是2019年度最值得信赖私募基金管理人(相对价值)"奖项得主,在私募排排网今年六月份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鸣石投资副总经理、合伙人房明先生还发表了《战国时代or蓝海行业》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战国时代or蓝海行业——中国量化私募的过去与未来

——房明 2020年6月19日

中国量化的发展已有整整十个年头。这十个年头里,来自于金融行业、金融专业,来自于物理学专业、数学专业、IT行业等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在这个平台上,展现各自不同的人生,其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感慨的过程。我希望能通过接下来短短十几分钟时间的交流,向大家汇报一下这群人在过去十年中都干了些什么,包括鸣石投资过去十年发展的心路历程。

图:上海鸣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合伙人房明

我的演讲主题是《战国时代or蓝海行业——中国量化私募的过去与未来》。大家可以看一下私募量化行业基本上是从2010年开始发展的,2010年中国有了股指期货品种,意味着量化对冲策略在国内可以正常的实施了。所以这个时间很多第一代的革命家从美国赶回国内,纷纷创立自己的量化公司。鸣石投资也是在2010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在第一个阶段中,整个中国市场还是非常平安祥和,可以定义为“周天子”的时代,从事量化行业非常容易。当时我们做量化对冲的时候,超额比例的要求并不高,大概达到10个点的超额产品业绩就很优秀了。此外我们可以做一些期货的套利,当时主要是升水的环境,量化对冲可以非常稳定的做到15%左右。鸣石专注量化策略,不博大小盘之间的收益差,在当时量化界积攒了非常好的口碑。鸣石投资当时达到了20亿左右的管理规模。

这个时代来得不算晚,但是持续的时间真的有点短,第一轮的盛宴基本在2015年结束,结束的主要原因是量化对冲的工具的状态变了,股指期货从升水的状态变成了贴水的状态,仅仅10个点的超额显得不足。第一批的量化管理人包括我们在内都受到很大的打击,传统的低频量化受到了重击。

这个行业的第二轮发展基本上是从2016年开始萌芽。这两年我们发觉,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走到台上。从60年后的老一代革命家,到后来80后,直到90后也开始担任量化的掌门人。这个时代变化比较快,细想新一代的管理人相比老一代是不是更高明一点、更厉害一点?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2015年之前,行业的主流,我们做的策略更像美国的共同基金策略、公募基金策略。到了2016年、2017年之后,咱们做的才是比较标准的美式对冲基金策略。国内把基金分为公募和私募,这是按照身份来分类的,实际上很多私募做的策略其实和公募很像。国内并没有做策略分类,而在欧美主流的发达市场,共同基金策略和对冲基金策略是大相径庭的。前者要的是容量、后者要的超额,或是复杂一点,前者相对来讲管理规模更大一点,后者超额更高一些,两者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到底是贝莱德牛一点,还是陈茂牛一点?两个赛道没有谁比谁更牛一点。2016年到现在,市场上唱主流的是对冲基金的策略,只有对冲基金的超额,以相对小的管理规模换来相对高的超额,才能抵御更为复杂市场的对冲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压力。

单纯的金融学是一个方向,单纯的神经网络挖掘海量的因子也是一个方向。就金融科技的运用来讲,单纯做因子挖掘是一个门类,你把他做成机器学习的非线性处理因子也是一个门类,包括交易算法的优化也是一个方向,未来门门功课都必须补上。最近我们看到的一个现实,给我的震撼很大。就交易算法的优化角度来讲,过往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交易算法能跑赢2%、3%,还能有一定容量的话,其实已经特别优秀了。如果一些小容量的算法一年能创造5%的交易成本优势,我们也觉得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现在这个行业发展得很快。海外的券商之前很抱歉地跟我们说,他们券商开发的算法总体比对冲基金的算法还是很落后的,让我们将就着用。可想而知,那些海外的顶级机构,他们在一个95%的交易是由机构市场构成的时候,他们在算法上得做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屹立不倒。而我们现在在相对宽松的市场中,我们的自我压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所以就未来来讲,我们在招聘人才的角度,金融学、IT、物理或是其他学科都需要不断扩招人才,不断地综合演化和发展量化策略,这也注定了咱们的研究团队会越来越多、投研的数量会越来越庞大,这个发展趋势几乎是不可避免。

这个行业发展得挺充分,生态圈已经形成。从第一轮的实践到第二轮的再度启航,第二轮总体的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了第一轮。我印象中第一轮的大佬最高的管理规模对外称是百亿,其实也没到。而且在2015年之前很多的产品结构是跟结构化有关的,不单是管理型的结构。而到了当前,大家众所周知的,我们最大的量化管理公司竟然已经到达了400亿的级别。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非常准确,总体来讲管理规模已经是原来的几倍。包括200亿左右的量化公司,业内已经有四家左右。鸣石投资现在是80亿(注:发表该演讲的时间为2020年6月19日),未来还需要不断发展。

量化生态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领军的量化机构在赶超主观的大机构。相比主观的大机构,量化一直缺的是信赖,量化的技术客户往往看不懂,客户只能按照业绩本身来判断。主观的机构由于理论可解释性比较强,很多投资者还是非常信任的。在过去,量化行业存在非常大的难题,就是无论业绩多好,你很难建立真正的市场信赖。这两年情况有些改变,真正的头部机构不单是靠业绩在卖,更多的是靠信仰,或者说是在市场上、渠道上、机构间已经建立了信仰。这是非常大的质变,对量化科技本身树立了信仰,对量化头部机构树立了信仰,这是整个行业的大变化,不再是仅仅只买一个净值好的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个行业的重要生态分化的起点。

再往细看,其实真正的大机构竞争的态势也跟原来不一样了。2017年、2018年的时候,提到头部的量化机构,大家想的永远只是他的业绩有多么好,为我们带来多好的利润。现在你会发觉市场的舆论环境在改变。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标签变了,过去我们都要贴上高频的标签,最好是200倍、300倍,越高越好,渠道才会认、销售才会认、客户才会认。这个时代你会发现,头部的机构不再贴高频的标签,我们的量化策略不光光是在做高频,我们其他频段的策略品种也开始做了。

过往市场单纯强调30%、40%的超额收益,有些海外的机构认为,不应该给客户强调高收益,我们在强调这个是在通过高收益预期在做市场,而现在一定程度上均衡化的收益市场也是可以接受的。最近我做了很多场渠道机构的路演,我发现对一家真正有信仰的机构,只要每年达到10%的超额业绩,只要你每年跑赢中证500十个点,并且客户相信你的策略,到最后客户一定是盈利的,你也一定会获利,销售渠道也会非常有信心和有安全感。但是当你没有建立市场信仰之前,哪怕你做10%、20%、30%的超额,一旦碰到2018年中证500大跌,你的客户三个月、半年就赎回了,这个时候你被抛弃了,客户对量化不满意,渠道和客户都不满。当我们有头部机构带领整个行业慢慢建立信仰的时候,你会发觉我们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我们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没有必要按照特别过分的要求去强调自己,或是一直标榜高收益总不是长久之计。

针对策略的观念、销售的观念也变了。2017年和2018年,为了做市场的口碑,为了拿到市场的管理规模,量化机构最好的策略都是对外销售的。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我们发现有部分的机构已经开始收敛,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就算众所周知大奖章是全美量化行业中的奇迹,西蒙斯确实是超级天才,也没有人知道他怎么做到几十年的绝对收益、多空收益是20%到30%,这种东西永远是只给你看的。而在中国,大家觉得走在路上还是能拣到宝,这其实不是正常的现象,在投资行业来讲也是不太理性的。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头部的公司自营的规模也在慢慢增加。

你还会发现一些新兴的小机构业绩也很厉害。小机构、刚开始发展的机构,往往是在收益的角度是有机会超越领军级的机构的。对于小机构来讲这是一个几乎必然要做得事情,如果没有非常高的超额为什么不买更稳定、更有口碑的大机构?所以这两年我们会看到很多业内的新星在逐渐地、陆陆续续参与这个市场,每年都会有一些。对小机构来讲,或是说对成长中的机构来讲,一定程度上高超额要在重要程度上优于稳定性。

但是对于小的机构来讲,也不能仅仅因为没有管理规模、容量压力小就能长期保持着容量方面的优势。因为我们可能面临的局面是,大机构虽然大了,可能有一些中低频的策略的产能,但是没有放弃高频的策略。如果你是一家二、三十亿的机构,你会觉得两三百亿的机构和你之间的冲突不大。两三百亿的机构中也有四五十亿的资金做真正的高频交易,他不断的冲击小机构的市场。所以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小机构面临的压力比以往高得多,大机构足够大的时候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的市场。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个话题不光是对小机构,对于中型机构来讲始终也是非常大的压力。我们面临一个困局、面临一个抉择,公司盈利的时候,战略上需要进一步做大,就要把利润大部分投往投研升级,投研的人力成本和硬件成本都非常高昂。但这笔资金投入后的回报是不可预测的,是完全的未知数。我们很可能是白费这笔开销,可能仍然翻不过几座大山,但是不投资的话虽然能留有短期利润,但是从投研的角度来讲往往是没有未来的。

对中小机构来讲,当你没有建立信仰,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和客户、渠道间的长期信心时,在这个时代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综合前面来看我们会发觉,虽然我们面临的好像是蓝海,但是我们面临的竞争环境相比过去更严峻了,我们看到的未来可能会更为严峻一点。在这个行业中,如果你已经跨过了几个轮次的发展,变成真正意义上有信仰的、有信赖的大机构,你的战斗力是显著增强的。但是对于发展中的机构来讲,发展的要求很紧迫、很紧急,在这几年中,如果不努力突破,也许未来就没有你的生存局面。

再说一下未来,未来其实已经来了。我们原来都在讲,中国的量化市场为什么好?是因为非专业的投资占比高,是因为真正的国外大机构因为合规的问题、交易系统的问题还没有进入中国股票量化的市场。同样的事发生在期货的量化市场,现在CTA的量化市场,尤其是最挣钱的高频市场,外资机构已经来了,几乎打倒了这个市场的一大半。这样子想,如果中国的系统和合规完全和国际接轨,这个土壤早就不能养育我们了,这个土壤是养海外机构的了。

总体来讲,过去的政策好坏不能单纯从本来面貌理解,而现在股票量化行业其实已经有外资在进来了,很多外资机构在香港通过A股的收益互换、通过QFII的互换已经可以投中国的市场,而且交易系统完全没有问题,对冲成本也不会比国内的贴水高。而且在海外的交易平台上,机构不仅可以做普通的对冲性交易,甚至可以做比较灵活的多空交易,而这点在国内的技术上并没有被完全实现。现在外资已经来了,来的只是一个一个小team,是一家大公司部分参与A股的研究。目前能看到大量外资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入侵这个市场,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未来真的是很严峻,大家都知道量化最终靠的就是硬件、软件相结合,投研团队和机器,而且这些都是无止境地烧钱。

我们距离同行有多远,距离真正的顶级量化机构有多远?贝莱德全球有6万亿的管理规模,我们市场是100亿到400亿的管理规模,国内价量中高频的量化加起来2000多亿。一个贝莱德相当于1700个国内头部量化公司,相当于整个中高频量化行业的200倍。拿贝莱德来比有点不太合适,因为他是公募基金,他是中低频量化、ETF出名的机构。那再来看看最大的榜样之一——西蒙斯的文艺复兴,现在1100亿的管理规模,相当于中国30个最大的量化公司,相当于一个行业的4倍,一家公司是我们整个行业的4倍。就是我们面对的未来。可以想象,如果马上开放中国的市场,他们可以没有任何障碍的参与竞争,我们面临的压力是天大的!

我最后的感想是,中国的量化是蓝海。对每个人而言,你的个人努力是Alpha,行业发展是Beta,量化是非常好的行业,这是Beta发展非常快的行业。但是反过来讲,这个行业过去的十年非常非常不平坦,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过去的十年也许相对于未来的十年已经是很幸福的时代。

记者 | 钱伯彦 发自 法兰克福

编辑 |

距离俄罗斯停止通过“北溪一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已经过去一个月。高企的能源价格冲击下,这个欧盟第一经济大国的工业及经济基础正在动摇,民众也即将迎来一个严酷的冬季。

一时之间,关于德国民众无力支付能源账单、德国工业加速外流等内容的报道迅速得到大量关注。不过,部分广为流传的言论至少与笔者身边的现状存在出入。

一、德国天然气危机为何如此严重?

天然气供应来源过于依赖俄罗斯是德国能源危机的直接诱因。

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天然气已经占到德国单日进口量的37%,而在尚未受到能源涨价和俄乌形势冲击的2020年,俄罗斯天然气更是占到德国全年天然气使用量的55.2%。

德国能源政策的短视以及其地理位置也是造成天然气危机的原因。一方面,位居欧洲大陆中央的德国天然气管道网向西通过荷兰之间与北海油气田相连,向东通过亚马尔管道与西西伯利亚大气田连接,向北通过北溪1号和2号与俄罗斯本土直接连通。过于发达的管网和廉价的管道气使得德国政府从未计划修建液化天然气再气化设施,因此美国和中东的液化天然气无法直接运抵德国本土,而必须在波兰或法国中转。另一方面,德国南方阿尔卑斯山阻挡了该国管网与南欧网络的整合,南欧较为富裕的液化天然气再气化设施也因此无法被德国使用。

二、德国今年冬天缺少天然气吗?

缺少。

准确地说,在天然气存量上德国已经存储了超额的库存,但在流量上单日天然气进口仍低于“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断气之前水平。

根据德国网络署的数据,截至10月7日的天然气库存水平已经超过92%,远高于去年同期约70%的库存量,也已超额完成了柏林政府制定的10月1日之前储气85%的目标。按网络署的计算,目前库存足以确保德国在一切天然气进口皆中断的情况下覆盖近三个月的用气需求,按过往取暖季的消耗计算,目前的储气量足以确保至明年2月末的需求。

考虑到德国已经加大了从挪威、荷兰和美国的进口量,并已与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今年12月起生效的新供气协议,加上已与德国签订能源互助协议的法国天然气储气量已达100%,德国今冬不存在实际的缺气或天然气配给供应风险。

不过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在中长期角度仍捉襟见肘。德国此前的单日天然气进口量始终维持在4700GWh左右,其中近1700GWh来自俄罗斯。虽然挪威已将对德天然气出口量从之前的1100GWh提升至1800GWh水平,但短期内仍无法补上俄罗斯的巨大缺口。目前德国单日天然气进口量稳定在3200GWh区间,与能源危机之前相比仍有1500GWh的巨大缺口。

三、德国居民会面临断气吗?

不会。

目前德国的天然气库存水平已经足以确保冬季的用气需求。根据今年3月30日启动的德国天然气预警制度,在天然气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德国政府将分级启动倡导节约用气、工业用户天然气配给制等逐级加码的措施以确保居民用气不受影响。

四、德国居民将无法支付天然气账单吗?

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将有大量家庭势必需动用积蓄。

被财经类媒体视为欧洲天然气风向标的荷兰TTF基准天然气期货合约价格并不直接反应在居民能源订单上。根据供暖合同、住房性质、房屋隔热程度的不同,各个家庭能否支付天然气账单难以笼统概述。

根据德国统计公司Statista的数据,德国2021年全年每个家庭平均天然气账单为1734欧元,而同期家庭税后平均收入为49200欧元。若仅考虑天然气费用与税后收入占比,德国家庭几乎均能够负担天然气账单。但实际考虑到德国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已经从2021年下半年的6.83欧分/kWh暴涨至如今的21.75欧分/kWh,德国家庭今年的天然气费用均值最高可能超过5000欧元。对于缺乏储蓄意识的德国居民而言,超过3000欧元的一次性支付并非小数目。

此外,天然气费用暴涨还将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一方面,对于能够负担得起自有住房的相对富裕群体而言,暖气费用通常以物业年费(Hausgeld)的形式支付,该年费将在每年召开业主大会之后进行上调,也意味着该类住户拥有近一年时间的缓冲期;而不得不居住在租房公司的相对贫困群体,其房租通常直接与通胀率直接锚定,租房公司亦有权在三个月内上调含暖气租金(Warmmiete)以对冲成本,这也意味着贫困群体仅有三个月的缓冲期。

另一方面,慕尼黑隔热研究所FIW的最新数据表明,房屋的隔热性能和新旧程度对天然气开支影响巨大。以90平方米的公寓住宅为例,2010年代之后新建的环保建筑因拥有最佳隔热性能,其年天然气消耗量仅需2600kWh,至于修建于1950年代战后复兴期的工人住宅,因彼时并未考虑隔热性能,该类同面积住宅的年天然气消耗量需要18750kWh。

五、德国的天然气危机为何会演变成电力危机?

德国天然气的近四分之一用于天然气发电,2022年一季度天然气电厂占全德总发电量的10.3%。此外,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电力市场使用边际定价法,即以最后接入电网的发电渠道决定电力价格。由于天然气电厂长期充当平衡可再生能源的调峰电厂被最后接入电网,因此德国的电力价格与天然气价格始终存在强耦合。

六、德国电价是否在大幅上涨?

上涨幅度有限。

天然气电厂成本的暴涨导致天然气价格迅速传递至电力市场。欧洲电力现货市场EPEX今年的价格已经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尤其是今年8月电力市场价格一度暴涨至580欧/MWh的天价,与荷兰TTF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同期创下峰值的走势完全一致。

七、德国居民是否已无力支付电费账单?

答案是否定的。相对于天然气账单,居民电力价格涨幅较为有限。

根据德国经济部的数据,德国的平价电价从去年的31.89欧分/度上涨至如今的34.6欧分/度。过去十年内,德国家庭用户的年平均总电费为1700欧元,预计将实际增长超10%(约200欧元),仅相当于德国月最低工资的七分之一水平。

不过,居民电价的涨幅也与具体城市和电力供应商有关。例如笔者居住的法兰克福市区电价至今仍保持在28欧分/度,而笔者居住的另一套位于山区的住宅电价已经跳涨至61欧分/度。

八、德国居民在抢购柴火过冬?

是。德国居民每年均购买柴火过冬。

根据哥廷根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两德统一之后德国每年取暖用木材(Brennholz)年使用量维持在1亿立方米水平,另对外出口1亿立方米取暖木材,相当于德国人均年取暖用木材量达2.4立方米。

九、德国居民在疯狂抢购电热毯吗?

没有。德国人并没有使用电热毯的习惯。

在德国能够挤上销量榜的电热毯为德国本土的Beurer品牌、美国的Dr. Watson品牌和中国的壳品牌Medisana。在笔者走访的所有德国连锁超市之中,除了本土的Beurer品牌之外并未有任何电热毯销售。

、德国制造业受到能源危机冲击几何?

影响较大。

根据德国网络署的数据显示,天然气预警机制是以牺牲工业的方式确保居民用气,其中工业部门的用气量在2022年每个月均少于2021年同期水平。

根据德国统计局的数据,今年3月至5月德国的工业产值分别同比下跌3.1%、2.5%、1.5%,此后工业部门逐步复苏至7月的同比下跌0.8%和8月的同比上涨2.1%。不过,8月能源密集型产值仍同比下跌2.1%,但已较今年2月至5月平均5.4%的同比跌幅有所收窄。相较于挣扎在衰退边缘的工业产值,德国工业订单数量出现了大幅下降。今年7月的工业订单数量同比减少11%,8月的订单数量初值仍同比减少4.1%。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Jörg Krämer表示,一切经济指标均指向德国经济将出现衰退。德意志银行预计,德国今年全年工业产值将缩水2.5%,明年可能将进一步缩水5%。

智通财经APP获悉,随着期货市场流动性萎缩,对冲石油的成本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耗时。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期货交易速度会放缓,并有可能最终扰乱现实世界的交付。

一位为页岩油生产商执行对冲交易的人士表示,一些过去需要4至6周才能完成的对冲交易现在则需要3个月或更长时间。与此同时,生产商锁定对冲以防止价格突然暴跌的成本最近飙升了 50%。

AEGIS Hedging Solutions 副总裁Jay Stevens表示:“现在,通过银行进行对冲的成本平均增加了25%,而通过交易商进行对冲的成本则增加了50%,因此执行成本大幅上升。”“这仍然值得对冲,但我们肯定有生产商对此不满。”

不断提高的保证金要求和极端波动性冲击了石油市场,这导致对冲基金等投机者纷纷退出。而不断上涨的对冲成本和更长的交易时间令石油市场雪上加霜。大多数交易者不会在没有金融对冲来降低风险的情况下交易现货石油,因此金融交易领域的不匹配风险会溢出到现货市场。

几名顶级现货交易员已经表示,流动性危机加上信贷额度有限正在推高成本,迫使他们减少交易活动。美国一名现货原油交易员表示,由于信贷问题,俄克拉荷马州库欣现货原油交易的难度明显加大。

https://www.xusbuy.com

上一篇:钛白粉(钛白粉概念股有哪些)

下一篇:融资产品宣传语(直接融资产品)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