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62股票还有新浪股票首页
每经记者:吴泽鹏 每经编辑:杨,夏
3 月 14 日晚间,远大住工(HK02163,股价4.080港元,市值19.90亿港元)发布盈利预警称,公司初步评估2022年全年将亏损7亿~8.5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远大住工于2019年底在联交所上市,当年实现净利润近6.8亿元,自此进入盈利下滑通道。到2021年,远大住工的净利润虽然同比下滑85%,但至少保住了3200余万元的净利润,因此2022年也是该企业上市以来首亏,导致亏损的原因包括主营产品销售收入下滑、计提坏账准备等。
3月15日上午,远大住工方面通过邮件回复记者称,公司的直接合同主体是与建筑总包方直接结算,和房地产开发商没有背靠背的协议,货款结算也大部分是以现金或承兑汇票,且从以往年度分析,只有一半的项目是商品房,因此整体经营风险可控。
核心产品收入下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有“港股装配式建筑第一股”之称的远大住工,2019~2021年收入分别是33.7亿元、26.14亿元以及30.59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6.77亿元、2.16亿元以及3153.2万元。回顾上市3年,远大住工虽在营收上波动震荡,但净利润则是实打实的“上市即高峰”,2022年更是滑至亏损境地。
3月14日晚间,远大住工发布了上市以来首份预亏公告,其预计2022年的亏损介乎7亿~8.5亿元之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根据半年报数据,远大住工2021年上半年收入13.6亿元,2022年上半年则只有9.6亿元,同比下滑29.5%,也是3年来首次半年收入低于10亿元,同时2022年上半年亏损3.28亿元。
远大住工表示,来自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亏损,一是受行业调控、疫情影响,京津冀、上海、浙江、湖南区域附属公司的PC预制构件收入较同比下降约6亿元;二是随着联合工厂的全国战略布局逐渐完成,这些工厂对PC生产设备的需求减少,对应收入同比下降约2.2亿元;三是所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此外,报告期内,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
上文提及的PC预制构件便是远大住工的核心产品,是指提前建筑预制好楼板、墙板、楼梯等,再运输至建筑工地吊装到指定位置的产品。过去,这些产品支撑着远大住工的业绩增长,但显然,2022年的远大住工“失速”了。
2020年及2021年,PC构件制造业务收入分别是24.19亿元、26.95亿元,占远大住工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92.6%、88.1%。
正摆脱房地产依赖
房地产行业低迷,远大住工也在探索新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远大住工在2022年半年报中提及,公司积极摆脱对传统房地产业务的依赖。
截至目前,公司对房地产依赖摆脱工作推进如何?远大住工回复记者称,公司的直接合同主体是与建筑总包方直接结算,60%以上是国企和央企,与开发商没有背靠背的协议,货款结算也大部分是以现金或承兑汇票,商票极少,“再加上从公司以往年度的项目统计来看,只有一半的项目为商品房,其余的则是符合国家政策持续推进的保障和公共住房等项目,整体经营风险可控。”
远大住工还提到,由于公司坚持稳健经营,没有一味地追求订单和收入规模增速,在新签订单时,公司会在合同价格、付款比例、付款方式、客户经营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把握,对相关房企的项目持更加谨慎态度,合同评审也更加审慎。
记者了解到,远大住工2022年度PC构件业务新签合同21.41亿元,2021年则是49.47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未完成合同订单总金额为45.03亿元,2021年同期则是64.48亿元。此外,远大住工2022年半年报中披露,2022年上半年生产线使用率只有35.4%。
半年报中,远大住工提出从单纯的PC制造商转型为提供完整的、更加高度工业化的建筑产品制造商及服务商,聚焦园区、企业和学校的公寓及宿舍需求,聚焦乡村建房需求,现已推出的人才公寓、魔方产品、乡村住宅、智慧停车楼等。
远大住工称,在上述两个区域,标准化的多层全装配建筑产品能够适用,而全装配建筑产品工业化程度高,现场零现浇,用人少,速度快,最快3天能完成一栋六层主体,价格相较传统施工方式可做到持平甚至更低,能真正体现好快便宜的优势。
据远大住工方面向记者介绍,公司智慧停车楼样板已落地,此外6层以内的多层全装配式建筑,整体装配式的高层装配式建筑、魔方(模块化)产品建筑等也已有项目陆续落地,作为公司主营PC构件销售业务以外的第二成长业务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提交了大幅亏损的业绩预警,但3月15日早盘,远大住工股价一度上涨超14%,随后迅速回跌,当日报收4.27港元,涨幅7.29%。不过,早盘的上涨暂未能挽回远大住工股票过去两个月的颓势——自2023年2月1日触及7.84港元的阶段高峰以来,该个股一路“跌跌不休”,3月16日,远大住工股价为4.080港元,下跌4.45%。30个交易日内下跌约50%。
每日经济新闻
8月14日消息,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券商、地产板块领跌两市。截至今日开盘,沪指报3159.71点,跌0.93%;深成指报10697.81点,跌1.03%;创指报2163.28点,跌1.09%。
消息面:
1、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703亿元。7月M2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1.3个百分点。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
2、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6方面24条政策措施。在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方面,将探索便利化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
3、中国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10月25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日前正接受公众咨询。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响应称,要求撤销股票印花税。
4、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就推动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达成共识。境外投资者将可通过沪股通、深股通参与沪深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境内投资者可通过港股通参与港交所的非自动对盘交易。
5、据环球时报援引美国媒体报道称,拜登政府周五(11日)表示,美中两国将批准每周往返客运航班数增加一倍,10月底前达每周24个。
6、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实时竞价监控显示,马尔康市加达锂矿探矿权竞拍已结束,最高报价为420579万元,报价次数11307次,较319万元起拍价升值1317倍。
7、传北京头部私募裁员30%。淡水泉、源乐晟、盘京等北京头部私募均表示,没有裁员情况,公司团队稳定,社招和校招都积极进行。
8、近日中国拟加强对冲基金监管,最快9月生效的规则草案将对中国对冲基金实施最低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产规模限制。对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表示,上述报道不客观、不属实。
9、有消息称,华为有意推动车BU独立运营,目前正与重庆国资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拆分后,华为总部将收回在车BU上多年的研发投入。华为官方辟谣称,网上传闻与事实不符,华为没有与重庆国资委洽谈车BU相关事宜。
10、碧桂园近期拟就公司债券兑付安排事项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境内多只债券8月14日起停牌。碧桂园管理层11日发布致歉声明,承诺将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
11、多家信托公司回应停兑传闻。光大信托称,公司管理的信托产品运营正常。中航信托称,运行一切正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五矿信托称,已报警。从未发行资金池产品。
12、南都物业、金博股份公告称,其购买了中融信托的信托产品,本金及投资收益均尚未收回。
13、科大讯飞公告,上半年净利润7357.2万元,同比下降73.54%。
14、东方财富公告,上半年净利润42.25亿元,同比下降4.93%。
15、华大基因公告,上半年净利润5174万元,同比下降91.46%。
16、中金公司公告,海尔金盈拟减持公司不超3%股份。
17、华为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营业绩。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净利润率15.0%。
18、美股三大股指上周五涨跌不一,道指涨0.30%,标普指数跌0.11%,纳斯达克指数跌0.68%。热门中概股集体走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3.66%,理想汽车、京东跌逾5%。
19、受服务价格上涨推动,美国7月PPI涨幅超预期,或支持美联储维持利率在高位更长时间。
20、国际能源署表示,全球石油需求在6月份升至创纪录水平,8月份可能会升至更高。
21、俄罗斯第二季度GDP超预期增长4.9%,有望最快明年恢复至俄乌冲突前水平。
机构观点: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政策预期落差、宏观数据触底、外部因素扰动叠加快速冷却市场情绪,但政策不断发力、经济触底回升、盈利拐点将现的大方向依然明确,政策落地速度低于市场预期,当前已落地政策只是一系列政策的起点而非终点,其它增量政策将有序落地,预计地产政策整体力度不会弱于预期,而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将先易后难,美国限投令实际落地弱于之前的媒体报道,对流动性影响仅限于相关行业的一级市场增量部分,A股依然处于年内第三个做多窗口期,短暂波动带来入场良机,建议继续围绕地产、科技、能源资源三大产业主题布局。
中信建投指出,上周市场再度调整,原因在于社融低预期等利空集中共振,市场对后续政策力度与基本面信心不足。我们认为活跃资本市场是盘活当前局面的重要手段,伴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红利的释放、A股财富效应的彰显和盈利预期的逐步修复,A股市场有望迎来一轮“活跃牛”。近期重点关注行业:券商、保险、地产链(地产/建材/钢铁)、建筑、汽车、机械设备、有色/石油等。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上周市场风险偏好明显回落、日均成交额缩量至8000亿元以下,海外美债收益率上行、国内通胀及金融数据仍偏弱是诱发市场调整的主因,资金面修复同样遭遇波动,杠杆资金活跃度回落、北向资金单周大额净流出,向后看8月下旬解禁规模较大,资金面短期或再受供给侧扰动,后续关键点在配置北向何时信心修复。考虑国内基本面+海外流动性,当前A股大势拐点较明朗,考虑风险溢价、市场预期和政策博弈,空间暂以1月底市场高点为锚,短期内政策预期与现实对垒仍是影响市场主要因素,弱金融数据或再度强化政策预期、修复可期,配置上关注电子/医药/工业金属/消费建材/游戏等。
上一篇:炒股实战直播还有炒股实战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