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行情网,股票入门,和讯股票,股票查询 - - 股票学习网!

智慧城市概念上海市(智慧城市的概念)

2023-04-08 08:23分类:熊市操作 阅读:

【文/观察者网 吕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深入发展,各领域对网络的依赖不断增强,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已成为各行业共识。在这一过程中,F5G全光网由于具备高带宽、低延时、传输稳定和抗干扰等特性,不仅可以与5G移动网络形成互补互促,也可以抛开污染更大、干扰更强、成本更高的铜线,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毫无疑问将是一个对国家产业安全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新契机。

4月23日,在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城市”的基础上,上海宣布成功建成“全光智慧城市全球第一城”,以F5G千兆光网为核心支撑技术,构建城市“1毫秒”时延圈,全面推进全光网的建设,打造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先进可靠的全光底座,支撑上海的数字化转型。

在与会专家看来,全光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也是对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千兆光网建设力度”整体要求,工信部“双千兆行动计划”中“承载能力提升行动”,以及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新基建”建设的高度响应。

从技术层面看,有线光通信的特点决定了其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大带宽。另外,由于光纤处于整个通信的底层,其时延必然是最低的。基于这样的特性,数字金融、远程手术、远程精密制造、自动驾驶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性的应用场景才有实现的条件。以上海为例,打造网络世界的“1毫秒时延圈”,建设“全光城市”以及区域性的“全光城市圈”已经成为可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F5G全光网:智慧城市的核心支撑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中将数字经济部分单独成篇,提出要加快数字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而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和核心点就在于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各行业海量信息的交换,这些都需要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作为核心支撑。

从历史上看,移动通信和固网宽带两大产业均始于1980年的模拟信号时代。40多年来,移动通信网络经历了从碎片走向融合的5个代际,其技术标准从模拟时代的8个标准,逐步收敛融合,到5G时代才实现全球统一;固网宽带也从F1G(64Kbps)铜线传输模拟信号时代,走向当下以10GPON、Wi-Fi6、200G/400G等技术为代表的F5G(the 5th Generation Fixed Network)千兆光网时代。

与耳熟能详的5G移动网络一样,千兆光网具有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先进可靠等特征,是5G、数据中心、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的“承载底座”,其与5G网络共同构成我国“新基建”的“双轮”和“两翼”。在5G基站迅速覆盖的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要加快千兆光网建设,工信部也出台《“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作为新时期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文件。

在全球通信基础设施底层,仍是有线连接(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示意图)

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上海一直是“双千兆”网络建设的领头羊。根据第三方研究报告,目前上海千兆固定宽带已覆盖960万户家庭、实现99%家庭覆盖,固定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达到50.32M,是全国首个超过50M的城市。移动通信方面,上海已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5G连续覆盖,平均下载速率超300M,重点区域下载速率超800M。从网络基础设施能力、网络覆盖以及用户感知度看,上海已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城市”。

这一过程无疑离不开运营商的推动。早在2018年首届进博会召开之际,上海移动已成功打通首个“双千兆”视频通话,并率先提出打造5G千兆、宽带千兆的“双千兆之城”计划。截至目前,上海移动已建成超1.3万个5G基站,下载速率超700M,位列全国5G NSA优秀城市;率先跨越升级为第五代固定宽带网络(F5G),已经实现800万家宽用户千兆覆盖,全市1万栋楼宇万兆入楼,百座T级园区。

当前,立足“双千兆宽带第一城”的发展基础,上海移动进一步助力构筑城市数字新底座,助力上海率先建成“全光智慧城市全球第一城”,以F5G千兆光网为底座,构建城市“1毫秒”时延圈,全面推进全光网的建设,打造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先进可靠的全光底座,支撑上海的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张建明在致辞中表示,以5G、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两翼”和“双轮”,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和承载底座,在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信息消费和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希望,上海移动进一步加大全光网的建设力度,探索更多应用场景,用全光网赋能数字治理、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打造全光智慧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板”,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天广指出,双千兆全光网正以双轮驱动本市新基建的发展,推动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上海是全国千兆宽带建设的标杆,上海移动在光传输网架构上做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希望上海移动围绕五大新城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入推进千兆光网的建设,全面提升千兆光网业务品质,为上海全网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城市光网底座。

上海建成全光智慧城市全球第一城

上海移动在会上宣布,将以“6+8+20+N+X(接入点)”的目标架构全面推进上海的全光网建设,实现A/B类商业楼宇100%资源预覆盖,持续打造业界最高品质、最高可靠、最低时延的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精品政企网。同时,该公司还公布了全光智慧城市的应用创新计划:千兆体验普惠1000万家庭、精品专网平台服务6大行业、打造300个智能创新项目。

“上海移动已经打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全光交叉城域网和上海最多的光传送节点,实现了全市光高速枢纽布局。”上海移动副总经理李学成在致辞中指出,基于领先的全光城市架构,为上海政务、金融客户带来业界超高可靠、超低时延、超高品质的政企专线服务,赋能城市治理、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认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迈入场景驱动阶段,F5G全光网是核心支撑技术,构建了智慧城市的全光底座。从经济学的发展规律,结合摩尔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OTN光节点密度乘以计算精度即可反映出城市数字化的强度,F5G全光网为未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所长敖立介绍,5G和千兆光网都是重要的新兴基础设施,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千兆光网是由千兆光纤接入和全光传送底座组成,全光传送底座则是双千兆业务发展的基石。OXC、OTN传送站点密度是衡量全光智慧城市的核心指标,未来我们需要共同定义未来OTN站点密度的发展指标。

在与会专家看来,全光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也是对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千兆光网建设力度”整体要求,工信部“双千兆行动计划”中“承载能力提升行动”,以及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新基建”建设的高度响应。

“双千兆”为何要齐头并进?

F5G千兆光网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由于兼具投资规模小的经济性,和高网速、低时延、高稳定性的技术优势,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突破口。从短期看,千兆光网是稳投资的最优抓手,既可强化对数字经济的支撑,又可避免传统基建投资的弊端。从长期看,千兆光网是促消费的有力催化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刺激VR、云游戏、超高清视频等新兴服务业的爆发,为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消费内容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F5G:撬动中国经济新动能——千兆固网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报告》指出,以F5G为技术基础的千兆固网是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F5G和5G为核心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拓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通用技术和使能技术,在构筑经济增长动能、驱动经济效率提升、支撑民生福祉改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

由于5G移动网络和千兆光网分别采用无线方式连接和固定光纤连接,其固有连接属性决定了技术特点各异。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云游戏和智慧金融,对于时延及抖动非常敏感,单纯使用无线5G,不足以满足所有的网络需求。此外,如电网的强电磁干扰和矿山的地下5G信号较弱且较易发生矿物干扰、粉尘爆炸等特点,F5G的全光网络,也更为适合于电力和矿山场景。

另外,全光网络的建设对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也拥有重要意义。首先,把铜线换成光纤,在传输能耗方面有大量的节约。欧盟目前也在大力推进全光网络战略,要用10年的时间实现“千兆光网”,他们对1万户宽带用户做过一个测算,光纤本身相对于铜线,在传输能耗上能够节约60%-70%。所有光纤接口有源设备如交换机、服务器、收发器等的能耗都比铜接口产品显著降低。

其次,从材料方面来说,光纤是玻璃,材料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沙子,几乎取之不尽;而铜线的原材料非常有限;光纤的使用寿命是30年,而铜线的寿命是5-10年;同样数据承载能力的光纤,重量只是铜线的10%,这会在施工过程中导致非常大的能耗差别。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家庭上网的“最后几米”还是在大量使用铜线,大致以4亿家庭,每户20米铜线换成光纤计算,“全光网络”建设在“碳中和”方面的意义非常巨大。

工信部《行动计划》指出,推进5G和千兆光网协同发展:

从支撑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看,可以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信息消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带动生产和消费,在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看,“双千兆”网络有力支持制造、交通、医疗、教育、港口等垂直行业应用市场培育,给传统企业带来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变革,催生诸多新模式新生态,带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创业,为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看,“双千兆”网络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网络更快了,能力更强了,连接更便捷了。在线会议、视频直播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直播带货、线上销售、VR应用丰富了人们的消费;在线教育、远程医疗让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随身可得,无处不在的高速网络和快速发展的新业务和新应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行动计划》还从网络部署、用户普及、应用示范、产业提升和安全保障方面提出了未来三年5G和千兆光网发展的总目标,并以2021年和2023年为两个时间节点提出了分阶段发展量化指标。

其中,《行动计划》指出,到2021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2亿户家庭的能力,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5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1000万户;5G网络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区域、部分重点乡镇覆盖, 新增5G基站超过60万个;建成20个以上千兆城市。到2023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10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3000万户;5G网络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覆盖;实现“双百”目标:建成100个千兆城市,打造100个千兆行业虚拟专网标杆工程。

毋庸置疑,未来三年是5G和千兆光网发展的关键期。《行动计划》认为,“双千兆”网络建设涉及网络多个环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力。

第一,“广覆盖”。一是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在城市及重点乡镇进行10G-PON设备规模部署,开展薄弱区域ODN改造升级等。二是加快推动5G SA规模部署。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区域等的网络覆盖,推进5G网络在交通枢纽、大型体育场馆、景点等流量密集区域的深度覆盖。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升级。持续开展电信普遍服务,深化农村人口聚居区、生产作业区等重点区域的网络覆盖。按需逐步推动农村千兆网络建设覆盖。

第二,“强基础”。一是提升骨干传输网络承载能力。按需推进骨干网200G/400G传输部署,引导100G及以上速率超高速光传输系统向城域网下沉,鼓励在新建干线中采用新型超低损耗光纤。二是提升数据中心互联能力。推动400G光网络设备在数据中心互联中的部署应用,推动SRv6、VXLAN和SDN技术的应用。三是协同推进5G承载网络建设。推动5G前传和中回传网络中大容量、高速率、低成本光传输系统建设,在城域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按需部署传输系统。

第三,“降本增效”。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一方面,继续深化行业内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另一方面,着力提升跨行业共建共享水平,加强与电力、铁路、公路、市政等领域的沟通合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智慧城市定义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运行进行数据的分析的整理,为城市决策者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依据,为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抓手,使城市具备自身独特的生命体征。

2 智慧城市政策支撑

目前我国有50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涵盖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其中以北京、上海、深圳智慧城市建设最为领先,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加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促进了智慧产业链的形成,助推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

为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我国各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针对信息技术的政策:

2014年8月,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年以后, 由国家部委主导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逐渐减少,智慧城市的发展重点从概念普及转向落地实践,国家与地方政策也呈现出持续演进、系统落位的特点—— 在国家层面,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 、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 相继发布,智慧城市相关的国家标准体系逐渐形成;在地方层面,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发布了智慧城市相关的法规和条例,为智慧城市的落地实践创造条件。

在物联网方面:

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011年11月28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物联网“十而五”发展规划》

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推进了物联网的发展进程。

在互联网方面:

2019年政府两会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互联网”,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在云计算方面: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2018年8月工信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

在大数据方面:

2017年工信部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8年国家气象局颁布《气象大数据行动计划(2017-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2016年以后, 由国家部委主导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逐渐减少,智慧城市的发展重点从概念普及转向落地实践,国家与地方政策也呈现出持续演进、系统落位的特点—— 在国家层面,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 、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 相继发布,智慧城市相关的国家标准体系逐渐形成;

 

厂商生态群:

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产业的不断投入以及政策红利,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参与的企业也逐年增加。同时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非某一家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能够独自支撑,需要生态系统的若干厂商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生态系统的落地。目前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厂商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BAT、华为、中电科、三大运营商等智慧城市建设的整包商;第二类为各个地方龙头企业如太极、万达新兴的科技公司等技术支持方;第三类为国脉以及和各个研究院相关以咨询为主的内容提供商。

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

总体表现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和能力不一,智慧城市实际效益不大、发展碎片化、可持续运营能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总体仍处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各个城市的顶层设计看上去颇有点相似的感觉,其突出表现是应用特色不明显、业务架构规划大同小异、基础设施建设千篇一律。

数据层面问题:

1、平台只有数据汇总,并无数据深度分析

通过大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平台,汇总各个委办局的业务数据,打破“数据烟囱”,同时建立电子政务平台,提供线上事项办理的统一入口和城市数据的整体图形化展示。同时各个委办局的审批和监管业务交给各个委办局。这个方式本质上只是起到了数据收集的作用,并没有进行数据的有效分析,因为没有产生新的数据。所以没有体现出数据治理的专业性。

2、数据安全性和用户数据隐私性没有明确规范

各个委办局把自身的业务数据共享后也会对平台的安全性有不同的要求,如公安的业务数据安全性比较高;同时每个委办的数据标准不同,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满足大数据中心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政府和企业层面问题:

政府层面

大数据中心缺乏具备理解跨部门业务数据的人才

由于在很多委办局的业务数据存在自身的专业性,无论是结构化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都会有自身的专业特性,如住建局的建筑用地审批图,或者公安的视频数据。所以对数据监管和受理人员都有相应的业务技能要求。目前具备跨部门的业务数据人员比较少。

大数据中心和各个委办局数据权责不明确

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责权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共享数据会涉及部分权利的让渡,这表现两个地方:一部门和大数据中心之间,当部门把自己数据共享给大数据中心后会让部门权利变得不再集中。二具体的业务受理人员在事项受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由度”所以会涉及自身利益的稀释。另一方面,没有对数据流转中各政府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各政府部门不能主动、放心地进行数据共享,大数据管理部门也无法顺利收集所需的数据。而且由于数据的业务专业属性,决定了不可能由大数据管理部门去承担对专业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解读、治理加工、供给应用以及价值挖掘等职责。

企业层面

厂商对委办部门的具体业务不熟悉

各个厂商对政府各个部门的业务不熟悉,导致面对各个委办局时连基本业务都不熟悉更不用说发现委办局的业务痛点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而且在面对牵头单位时候,也不知道如何指导牵头单位和各个委办局业务交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难获取甲方的信任,因为他们认为我们作为业务专家,需要对政府里面的业务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果很多时候需要甲方或者政府人员指导做事时候会让他们质疑企业的专业性。

厂商不会站在政府角度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因为业务能力不具备,作为厂商很多时候喜欢以面对企业的思维来解决政府问题,最明显的是希望通过减少人员开支来作为产品的优点。可是这种在企业里很吸引人的优势在TO G 侧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首先政府因为每年的预算问题,在预算一定的情况下,不会太去关注成本增减的问题,其次在政府测,人员也是部门或者厂商业务抓手的延伸,如果剪掉了业务人员就相当于砍掉了手脚,缩减了权力渗透的程度,所以厂商以为的解决客户的痛点其实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政府。

 

5 上海市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十年时间,目前正在慢慢改变城市运行模式和理念。从政府提出“数字政府”到上海市提出的的两张网:“一网通办”带动政务服务改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一网统管”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抓好“两张网”建设是上海市工作的重大任务。

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之间的关系

主要区别

1、单位主体不同:通办主体单位是大数据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统管主体是城运中心

2、厂商成熟程度不同:通常属于电子政务行业,而在电子政务行业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无论是承办厂商:浪潮、太极、还是做出的口号性产品都比较成熟:广东“粤省事”、浙江“最多跑一次”、上海“一网通办”等等;而统管智慧城市行业目前并没有一个省份或者一个标志性的产品。

 

办理重点不同:通办重事项审批,提高营商环境;统管重监管,通过城市治理提高个人企业整体的生活。

面向主体不同:一网通办是面向需求侧的,也就是我们办事人的角度,做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是面向供给侧,也就是这些政府侧工作人员做到一网统管,一张大屏看尽城市整个布局。

主要联系:

1、部分方面可以融合:智能推荐,事项办理,这些都有重叠的地方。比如事项、和日常的监管等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有相同的地方,可以做到相互融合,

2、牵头主体职责相同: 都是以一个部门为基础根据地,为自己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提供数据或者功能服务。

我们要做的事情:

1、解决已有痛点:通过了解政府目前显性痛点,并结合自身的生态链中的产品来出具解决方案来解决政府目前的痛点。

2、发现隐性痛点:通过对业务理解以及对自身生态链中的产品挖掘,发现政府目前存在的一下可以被挖掘的盲点来创造更多的业务场景。

3、预测未来需求:通过对现状和政策的研究来发现智慧城市、数字孪生未来的发展来提早的为未来规划做准备。

小结:

智慧城市项目中多涉及云数据中心、大数据系统等复杂场景,对产品的需求涵盖全ICT产品、多厂家产品,因此传统的各厂家以单一设备带动的独立分割的交付项目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换言之,智慧城市的“大场景”更复杂更系统要求更高,必须提供更完善更主动更整体化的服务解决方案才能保障客户业务的顺利实现。如,整体服务解决方案,跨产品规划设计和项目运作经验,以及拉通各产品跨域的集成和项目管理能力强的专家等。总体来讲,智慧城市的智能化阶段己初步形成,智慧城市正逐步进入全面智慧、让城市会思考的新发展阶段,正处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智慧城市3.0时代,这将是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的下一个风口,也是国内智慧城市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

什么是智慧城市?如果一直关注科技行业的人可能不陌生,但小编相信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可能跟小编一样还不知道智慧城市是什么。小编今天正好利用这次机会跟大家学习一下什么是智慧城市,让我们学习起来,燥起来吧!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 以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被认为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之后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走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直到2010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标志了“智慧城市”正式进入大家的生活中。

可能有些人会有疑问,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不是好好的吗,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城市呢。伴随着人口高速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是“城市病”的出现。为了缓解“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的原因了,为了让城市更智能,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有四个比较大的特点,第一个就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人为本,注重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的空间,以及公共价值创造。从市民的需求出发,通过信息技术强化市民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是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系统,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与人的“智慧”的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随时、随地、随需的应用城市居民信息,快速完善城市管理。

第三个是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传感技术,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检测与全面感知,主动做出相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第四个是宽带广泛存在的互联网时代。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的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的全面互通、互联,为智慧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信息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其实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它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就在我们的身边。城市变得更智慧了,我们的生活才能更便捷。你也不想以后天天在上班的路上堵车一个小时,生病了去医院看病还要排队等候一个早上或者是一天吧,又或者你也不想以后办证什么要跑几趟政府部门吧……

智慧城市包含的层面太多了,而每一个层面都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智慧城市包含的层面有是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等。

如果智慧城市建成了,那我们以后的生活不是更美好、更幸福吗。出门不用担心堵车,上班不用担心迟到,去医院看病再也不怕排队等候,去办事也不用担心跑来跑去办不成……这样一想就觉得好开心,生活也太美好了。

所以说发展智慧城市获益最多的是我们,还有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为了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政府支持,很多企业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就如晟尚(海南)大数据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致力研究智慧科技产品,解决城市/社区的安防隐患,为建设智慧城市默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我们每个人所做的时候,都是为了更我们的城市更美好,更智慧,更智能。小编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希望智慧城市快点普及了,你有没有跟小编一样的期待呢。如果你对智慧城市有其他的看法与见解,欢迎留言跟小编交流哦。

在网上搜索“智慧城市”一词,我们能看到多种定义。原因在于城市的复杂多样性,城市通常都设有各种政府机构分管不同领域,如交通运输、能源、公共住房和旅游等;而智慧城市则更为复杂,智能科技的设计、部署、支持和使用均涉及多方利益群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发展曲线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人,而非技术。是人让智慧城市的潜力得以充分释放。

而我们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技术和数据实现以下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

• 提高城市包容度,改善城市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 提高政府运作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帮助政府制定更明智的决策;

• 为企业营造高效、透明、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

过去房地产行业技术虽相对滞后,但如今正迎头赶上,且有机会给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带来巨大革新。房地产科技创新对城市的重大影响体现在提高城市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完善决策过程、营造更加公开透明和具备竞争力的商业环境。我们发现上述影响始终贯穿于城市生命周期的8个主要阶段:

1. 完善建造和施工

在建造施阶段,2项技术在智慧落地中崭露头角:

1)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与VR的结合: 身临其境的虚拟场景,使得观测更高效便捷。

2)穿戴式设备:实时传递信息,追踪施工人员运动轨迹,在施工阶段提高了生产力和增加了工人的安全性。

2. 管理并优化空间

对制定了智慧城市目标的众多发达经济体和国家而言,智能技术对工作场所转型也至关重要。

在管理空间上,物管经理们已经开始采用包括预测性维护、能源管理和环境传感器部署等智慧控件对资产、设备和环境进行高效且智能的监控,为企业在办公空间的使用和优化方面提供了足够的数据支持。

3. 整合不同工具

在不同的场景下,根据不同目的对技术进行组合和思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技术的效用。例如,在施工和管理阶段,无人机就可用于建筑检查等等.....

4. 吸引更多投资

一个效率更高、更具持续发展力的城市往往也是建筑智能化、互联化的城市,才能创造就业机会和商机。许多政府已意识到这点,这也是众多利益群体投资智慧城市和智能技术的主要原因。

5. 提高透明度

房地产科技提供的工具可以更好地追踪、收集和分析数据,并改善数据质量、一致性和可靠性。在我们发布的《2018年全球房地产透明度指数》(2018 Global Real Estate Transparency Index)中可以得知,工具的迭代让各方用户信息之间透明,在此之上严格的专业标准才能使更多的城市“弯道超车”。

6.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在投资和企业战略中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衡量城市是否「智慧」的标准。这对于当下正积极应对过度拥挤问题的亚太地区许多城市而言尤为重要,好消息是,目前大多数解决方案的费用在可接受范围内。

7. 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智慧城市」优势大都与运营收益有关,而地产行业的智能化的核心终究是「人」。目前亚太地区都将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而智能化可减轻部分负担。

8. 重新定义城市

最后,房地产对智慧城市的贡献不仅限于建筑,它还推动了城区的再开发与新经济增长点。在我们发布的《2019年城市发展动力指数》就能看出:房地产行业不仅仅是建造和管理建筑及设施,它既重新定义城市,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潜能。

【案例】

除了一些国外科创的新兴之秀为智慧城市的推进提供助力以外,我国杭州的「智慧化」发展依然不容小觑:

阿里巴巴于2016年9月在杭州启动城市大脑项目。该项目覆盖面积达420平方公里,包括1300多个交通信号灯;此外,200名交警通过手机联网接收交通突发状况实时预警。 城市大脑实时分析数据,协助交通调度、防止交通堵塞并缓解交通拥堵情况。两年内,杭州在全国拥堵指数百城榜上的排名从第5名降至第57 名;车辆通行速度提升15%,平均每辆车节省3分钟。

并且救护车和消防车到达现场的时间缩短了一半。系统还可向消防员提供关键信息,如水压、特定区域内消防龙头的数量和位置、燃气管道位置及其他具体情况,从而优化城市消防工作。

城市大脑并不仅限于交通管理,它还能帮助各城市借助数据驱动治理,让城市更宜居,如追踪供水质量或空气污染水平等。事实上,北京通州区已经在利用城市大脑进行实时空气污染监测。公司也纷纷与阿里云合作,利用城市大脑进行污水处理和环境评估。

虽然我国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中表现亮眼,依旧面临着相应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 房地产科技突飞猛进。传统利益相关方和初创企业的相互合作,正推动并加速智慧城市发展。

• 政府“五年计划”设定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

• 数量多、规模大的智慧城市计划催生了充满活力的技术供应商生态体系。

• 创业氛围浓厚:中国公司可获得的风险投资规模与美国公司几乎持平。

【挑战】

• 需要更高的公私合作治理水平和透明度,才能解决2018年2400个公私合作项目暂停的问题。

• 政府要营造富有远见的监管环境,促进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应用(例如用于征信系统)。

• 中国尽管在数据收集领域处在前沿,但在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法规方面仍相对落后。

智慧城市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我们更应当着眼于「智慧落地」的适配度,而不是迷失于概念炒作。市场预测的智慧城市超大的规模体量以及层出不穷的变化;或是某种前沿科技能一朝造就智慧城市;亦或是不断涌现的新兴计划。当我们思考智慧城市发展对个人、企业和政府有何意义时,必须审视以下问题:生活在智慧城市是否利大于弊?智慧城市采用的科技能否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竞争力?城市是否将每个个体的体验作为未来规划的核心考量因素?我们坚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响亮而坚定的“是”。

https://www.xusbuy.com

上一篇:股票行情(股吧300152)

下一篇:新增长理论包括(新增长理论 人力资本)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