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行情网,股票入门,和讯股票,股票查询 - - 股票学习网!

股票研究方法(股票研究的背景)

2023-04-07 07:36分类:涨停研究 阅读:

尽管股票估值的方法不同,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关注的核心维度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概括起来说,股票估值关注的维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如图1-4所示。

一、资产价值

企业拥有的各类资产的价值,是企业估值关注的最重要的一个维度。评估企业资产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核算一家企业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破产), 其拥有的资产扣除负债后到底能剩多少价值。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的每股净资产仍高于每股价格(即市净率低于1),意味着购入这类企业股票是很难亏损的。

企业资产作为股票估值基础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格雷厄姆时代。 在股票投资史上,格雷厄姆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所著的《证券分析》 和《聪明的投资者》,被认为是证券分析领域最经典的两本著作,也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之作。在格雷厄姆介入股票投资领域之前,股票一直被看成是一种投机工具,只有债券才是投资的选择。

在格雷厄姆的股票价值分析体系中,为了寻求最佳的安全边际,他总是强调在股票价格大幅低于内在价值的情况下执行买入操作。企业可能会经历最差的情况,比如破产清算,那么,即使企业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也应该超过买入企业股票所支付的成本。同时,格雷厄姆强调的资产并非其他净资产,而是指运营资产,即企业的流动资产扣除流动负债后的资产。至于固定资产和商誉,若仍具有价值,格雷厄姆只是将其看成是投资收益的一种“彩头”。当然,我们在衡量资产价值时,很多估值方法还是会将固定资产列入考虑之中的。

以资产价值为估值基础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来说,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格雷厄姆不喜欢将固定资产计入企业内在价值的计量,这种做法肯定是有道理的,毕竟固定资产的计量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正在运营的企业来说,固定资产的价格也许大幅高于其账面价值,而对于濒临破产的企业来说,价格高昂的固定资产也许只是一堆废铁。

第二,无形资产的计量。与固定资产对应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难以计量的资产。目前,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实并未体现任何品牌价值,这也是很多基金或机构投资者偏爱超级品牌企业的原因所在。对于这类企业来说,资产中存在大量被低估的品牌价值。

第三,资产价值的变动与调整。很多看似价值不容易发生变化的资产, 当外围环境发生改变时,也可能会出现大幅变化,这就为估值的准确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二、企业的收益情况

企业的盈利情况,也是股票估值中非常核心的评估维度。目前,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成为企业估值的众多评估指标中最重要且使用最为广泛的一 种。市盈率,就是典型的以企业收益情况为基础的评估指标。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估,可以清晰、准确地计算出收回投资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收回投资的时间越短(即市盈率较低),投资就越有价值,投资产生盈利的概率就越高。

不过,这种以企业盈利为核心的估值,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盈利并不能代表未来。很多时候,投资者在判断企业收益情况时,都是以当前盈利水平为基础的,但未来的变数太多,就使得这种预测变得特别不真实。

第二,没有考虑偶然性的盈利增加情况。每年第一季度,在上市公司密集公布上一年度财务报告时,很多上市公司的财报会显示盈利能力大幅上升, 而这种盈利很可能缺乏可持续性如果单纯地以其当前的盈利数据估算企业价值,很可能存在对企业价值高估的情况。

第三,因为行业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先天存在不一致性。很多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即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或最庞大的客户群,也 可能因为其没有进入盈利期而出现连续亏损的情况,如京东、美团等企业都曾连续数年亏损。若使用以盈利数据为基础的估值方法,这类超级独角兽企业很可能成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标的。

 

三、企业未来的成长性

这是一种考虑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评估指标。如前面提及的美团、京东以及小米等企业,其创立伊始,盈利能力可能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市场上的投资者仍愿意为其赋予较高的估值,其实这种估值方法就是基于企业未来成长性的估值。

基于未来成长性的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维度,即营业收入成长性和净利润的成长性

很多业务处于扩展期的科技企业,可能营收会持续走高,利润却仍是负数,但投资者可以根据营业收入增长率给予其合理的估值。这是因为在估值时,需要遵循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今天的市场份额,就是明天的利润。若企业市场份额足够大,未来盈利肯定是值得期待的。

另外,对于净利润为正值但较低,仍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来说, 其未来盈利的成长性就是重点评估的方向。比如,最近几年PEG估值法较为流行,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将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与市盈率进行对比,以判断企业的成长性。

 

当然,以企业成长性作为评估股票价格的基础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主 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长空间的预估。成长空间的大小,对股票估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一家企业的成长空间往往与其所在的行业、竞争程度有关,同时还带有很强的主观倾向。

第二,成长风险的考虑。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是很难预测到未来的风险的。很可能今天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天就走到了破产边缘。特别是属于成长股集中的高科技、互联网行业,技术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稍有不慎, 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第三,成长速度的考虑。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对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的估值都带有很强的乐观情绪,对其成长速度明显存在一定的高估。

 

四、企业收入

企业的收入水平,也是股票估值时需要关注的核心维度之一。按照一般的理解,企业的收入水平高,在市值上也会相应地有所体现。不过,因为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投资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钢铁、银行等行业的收入都比较高,但市场并不愿意为其赋予较高的估值,这又与企业的资产收益水平、资产质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对于一些新兴科技企业来说,在创立伊始,可能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 但其稳定而快速增长的收入或市场占有率,可以让投资者有理由相信其未来会更好。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市销率或者与销售额有关的估值指标才会被广泛地应用

当然,这类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6所示。

第一,该维度的评估侧重于企业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很多技术研发型企业,若尚处于投入期,则很难将其价值在估值中体现出来。

第二,当前的营收或销售收入能否在未来得以保持。对企业的估值是以当前的销售收入为基础的,即使包含了预测的未来的销售收入,也是以当前的销售收入为基数的,其中,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竞争态势的变化,难以做到准确的预估。

 

 

 

第三,重磅新产品上市可能会对原有的估值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 一款新产品上市前,市场会对其销量有所预估,并体现到估值系统中。而当新产品真的开始销售后,市场会根据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对企业的估值进行调整。不过,从实质上来看,很多新产品可能对企业估值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但市场还是会放大这种影响。

 

都知道投资股市绕不开基本面这个核心,一个公司的股价是由它未来的业绩决定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进行股票的基本面分析呢?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几个步骤,总结如下:

1、先看公司简介,主营业务是做什么,成立时间多长,老板个人简历,学历、工作经历这些,

公司高管们以前都做过什么,有没有跨行,有没有技术专家,这个公司是属于技术性公司,还是传统的

营销推动型公司。

2、看看公司过去五年的业务,有没有一直保持稳定向上的发展,简单点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规模

有没有保持向上的趋势,并且有没有大起大落,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的第一大产品是什么?最近三年毛利率

稳定不稳定。

3、公司所处的是什么行业,是餐饮 还是旅游业,是酒店,还是医药制造,是互联网行业 还是其他,

目前这个行业的景气度怎么样,是处于扩张周期 还是产能过剩的阶段,行业是在快速增长期,还是处于成熟

衰退期。衰退期要规避,成熟期要选寡头,成长期要选收入增长最快、毛利率最高的公司。

4、你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对什么行业感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你研究一个公司的时候,

就 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它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群体经销商渠道都搞明白,

它的产品在市场上到底有多大市场份额,有没有亮点和用户粘性??

5、公司目前市值多大,也就是股价*股本。最近一年的披露净利润是多少?非经常性损益是多少?

用市值除以净利润,得到的就是静态PE,也就是市盈率。看看是多少倍,再与其他同行业的公司比较一下,

是比别家 高了还是低 了。找出行业里边做得做好的1--2家公司,集中精力进行观察 对比 研究,摸索,思考。

比如美的和格力,老板和方太,茅台和五粮液,承德露露和养元饮品,中国电影和光线传媒,

你喜欢什么,就去研究什么。这样见效快,效率高。公司分析的基本资料都在年报里,可以免费查看。

年报都在沪深交易所的官网,巨潮资讯和全景网也有,免费的。还有,各种自媒体号,都会写一些热门公司

的研究成果,但是自媒体的质量,层次不齐,还是看年报比较好,至少相对更客观。

小牛APP 牛人带你炒股

 

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报告的开局之年。国际形势仍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风险,主要金融市场仍有剧烈波动的可能;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仍较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 年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值此关键时点,金融界特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旨在通过专家分析解读,为企业社会注入信心,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西部信托创新研究部总经理 刘发跃

核心观点:

·2023年中国经济景气度提升,在消费方面疫情对居民收入及资产负债表的负面影响短期仍会存在,在投资方面,消费驱动的制造业回升是国内投资的增长动力,随着上下游环境的边际好转,2023年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政策方向不变,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将持续受到约束,不同评级的地方融资平台明显分化。

·2023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与预期同步趋稳,政策的整体基调仍立足于保民生、保交楼,质地较优的房企获得政府托底,行业继续加速分化。

·新分类背景下业务发展新动向:信托公司标债投资业务将在传统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投资范围,提升规模和竞争力、服务信托业务在多领域上深入探索、家庭服务信托成为行业发力点。

·经济复苏提振A股,2023年资本市场大概率好于2022年。注册制促进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市场扩容,加剧市场内部结构分化,投资难度加大。

以下为对话全文

2023经济将“四方面回升”:制造业、投资者信心、消费、房地产

金融界: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

刘发跃相对于2022年,2023年中国经济的景气度会有所提升,但波折反复难免。

从国内经济基本面看,自2020年以来,消费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经济变量。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居民消费大概率会出现复苏,但疫情形成的“疤痕效应”不会很快消失,特别是对居民收入及资产负债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一定时间。同时,参考国外放开疫情管控后的表现,新冠疫情存在反复的可能。因此,居民消费可能还会受冲击,有一定的波动风险;投资方面,预计2023年房地产行业将边际企稳,并逐步进入发展的新常态。未来国内投资的增长动力主要看消费驱动的制造业回升情况,随着上下游环境的边际好转,2023年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欧美经济滞胀特征明显,在持续加息背景下,欧美经可能存在一定的衰退风险。因此,预计今年外需会承压。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政策导向不变,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将受到约束

金融界:您对2023年地方融资平台怎么展望?

刘发跃从政策导向看,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政策方向依旧没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部也多次强调“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打破政府兜底预期”。预计2023年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政策导向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将持续受到约束。

在政策约束下,不同评级的地方融资平台明显分化。从结构上看,2022年区县级地方融资平台净融资规模大幅收缩,出现负增长,而省级融资平台净融资规模则实现同比增长。对于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负担较重的区域,2023年通过再融资补充流动性的能力进一步下降。“房住不炒”总基调下,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低评级地方融资平台区域,其房地产回暖的时点可能晚于其他地区,因此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不排除在个别区域、个别时点融资平台的非标债务出现违约的情况。

不过,经济发展较好,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区域融资平台风险相对可控。特别相对于非标产品,高评级的标准化城投债安全性更好。从融资成本看,城投债融资成本更低,利息偿付压力相对较小,发债主体的再融资能力较强。从流动性看,城投债可以公开交易转让,流动性显著好于非标产品。从现有的产品表现看,城投债整体基本维持按时兑付本息,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违约情形。

2023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与预期同步趋稳,下半年复苏程度要好于上半年

金融界:展望一下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向,2023年楼市能找回信心吗?

刘发跃定义2023年的楼市,首先要理解关键词“新常态”。从本质来看,“新常态”的核心是“房住不炒”这一根本论断,未来房地产行业将回归服务居民居住需求,淡化投资属性,过去高周转、高杠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逐渐被颠覆。但是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定位没有变,主要因为房地产对经济的分量很重,是影响上百个行业的龙头行业,所以,房地产必须稳住。我们认为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向着价格与预期同步趋稳的方向发展,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1)整体走势上,行业整体逐步企稳复苏,但是过程大概率依旧艰难。房地产行业的修复顺序一般是“政策端托底→库存端去化→销售端回升→投资端改善”,随着各地因城施策刺激措施效果逐步显现,整个传导链条慢慢趋于顺畅。一般而言,“金九银十”的三季度是宏观经济发力期,因此我们预计下半年地产市场的复苏程度可能要好于上半年。

2)政策支持上,“房住不炒+宽松支持”并举,政策的整体基调仍立足于托底,但政策约束放松。金融十六条、房地产政策三支箭等房企融资端政策的陆续出台,旨在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缓解优质房企的流动性压力。可以看到,政策的克制度很高,而且最终仍是立足于达到保交楼和保民生的目的。

3)行业结构上,资产负债表缓慢修复,2023年行业继续分化。政策托底为部分资质较好、资产比较优良的房企迎来喘息之机,但很多房企仍要退出。行业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良性收缩的过程,未来很多小型房企会逐步退出,大型房企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力。

新分类背景下信托业发展的三大新方向

金融界:对于信托行业,2023年可能有哪些发展方向

刘发跃以资管新规相关规定为基础,结合信托行业的实际情况,银保监会于2022年底发布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通知将在年内正式发布,随后也将发布一系列相关的配套细则,形成指导信托行业转型的系列规则。以此为指引,我们认为2023年信托行业有以下发展方向值得关注:

1)按照新分类项下的资产管理信托要求,标品信托尤其是投资于标准化债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券投资业务是信托公司的传统和强势业务,尤其在城投、地产领域积淀深厚,随着非标转标推进,信托公司标债投资业务将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投资范围,提升规模和竞争力。同时,信托公司拥有规模较大的高净值客户群,他们的资产配置需求旺盛,借助跨大类资产配置的独特优势,行业资产配置类信托产品的规模有望继续提升。

2)发挥信托财产独立、风险隔离、账户监管等功能,助力社会治理的“服务信托”业务将持续在多领域展开探索。除了资产证券化已经体量大,趋于成熟外,一些新的业务模式在去年逐渐落地基础上,今年有望进一步发展,包括预付式资金服务信托、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等。这类信托业务依赖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考虑到这类业务对社会治理的帮助较大,预计2023年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有望加大。

3)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家庭服务信托有望成为业务亮点。《征求意见稿》将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家庭服务信托门槛降低至100万元,为广大中产人群实现财富管理、传承、风险隔离等目的提供了信托工具。目前已有信托公司落地该类业务,其他信托公司也在搭建系统积极备战, 2023年,家庭服务信托有望成为信托行业的又一个发力点。

除了这些业务外,近年来资本市场类业务、绿色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23年这些信托业务也有望进一步发展。

经济复苏提振A股,四个维度展示2023年资本市场大概率好于2022年

金融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刘发跃我们认为2023年资本市场大概率要好于2022年,其中有几个因素可能是影响今年资本市场的关键。

1)宏观经济复苏程度。目前各大机构对中国2023年经济复苏的预期集中在5-6%区间。如果中国经济2023年能够如期或超预期完成目标,对A股的提振应该会比较明显,这是我们对今年资本市场要好于去年的重要判断依据。

2)外部经济的走向。这事关全球货币政策的转向,对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会产生较大影响。1月份披露的美国通胀数据超出预期,市场预计美联储加息暂不会停止。此外,超预期的通胀数据加剧了美股波动,对A股形成冲击。

3)注册制的实施力度。2月17日,证监会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政策实施力度超出预期。后续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扩容问题,对流动性有一定压力,市场内部结构分化也会更加显著,投资难度会逐渐加大。

4)地缘冲突加剧引发的风险外溢。除了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俄乌冲突外,中美冲突、科索沃事件等难以预测的地缘政治事件都可能会打击市场风险偏好。

值得关注的领域:

1)消费复苏。疫情三年,消费受冲击最大,2023年餐饮、旅游、交运、电子、建材、家用电器等行业都有望出现较好的复苏势头。

2)国家安全。近年来中美在国安领域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与此相关的国防军工、半导体、计算机等板块估值都有望受益。

3)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过,目前新能源产业估值较高,内部分化再所难免,投资难度较大。

4)贵金属。伴随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市场宽松预期会逐渐占据上风,美元指数承压,对黄金的需求有望上升。

本文源自金融界

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对大部分中国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状况都有显著影响。更重要的是,疫情改变了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及风险偏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家庭消费、储蓄与投资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2023年的投资理财趋势以及投资建议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疫情如何影响人们的投资心理和行为?后疫情时代,应该做出怎样的投资决策?2023年,有哪些投资领域值得关注?

01

股市整体趋势向好

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对部分行业形成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也影响了人们投资的心理预期。在不确定性增长的时候,居民会减少在高风险市场(比如股票、公司债券)进行的投资。但从比较长期的角度来看,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和经济形势的好转,2023年,投资有望逐步走出低谷,投资市场整体发展前景向好。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由于二级市场的价格主要受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影响,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率远远超过基本面实际波动率(例如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在经历了短期负面的经济冲击后,股票市场的价格往往会提前反映或夸大未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这一方面是来自人们的风险厌恶——大家担心经济冲击会影响到自己的生计(公司会不会裁员),从而规避风险投资;另一方面来自人们的行为本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而自然而然地“追涨杀跌”。但历史数据和相关学术研究都指向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纵观股市以往的发展走势,往往是在经历了低谷期之后,市场会出现反弹。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在市场估值比较低的时候进行投资,从长期角度来看,会有积极的收益前景。

2020年到2022年,尽管我国的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2020到2022分别为2%,8%和3%),A股却经历了大幅度的先涨再跌的过程(年收益率分别为27%,-5.2%和-22%)。2023年开年,A股市场迎来“开门红”,在首个交易周,三大股指的涨幅都超过了2%,沪深两市日均交易量也放大到8000亿元以上。这些数据再次验证了股票市场在短期内主要反应人们的预期和风险偏好,而并不是经济基本面。

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放开,社会生产生活进入有序状态,人们对于资本市场的风险预期和对于自己未来收入的担心也在逐渐减少,会逐渐增加对风险资产的配置。这会使估值逐渐从压缩的水平慢慢回到正常水平,这个中间的回升,会是风险资产的正面回报率。当然估值还要看未来经济的增长水平。

第二,2023年理财产品将会更加多样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股市的向好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最普遍的理财方式有两种:一是把钱存到银行,购买储蓄类的理财产品;另外则是把钱投到房地产中。相对于发达国家和金融理论里面配置比率,中国人配置于房地产的资产比重过大大;另外,随着经济刺激货币政策的提出和生效,回报率则会逐渐降低。

从整体上来讲,2023年投资理财要注意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系统性风险。在房地产市场预期回报率下降,房地产在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太大时,从理性角度出发,人们会逐步将投资在房地产上的资产转移到其他的投资上。另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逐渐走入深水区,外资机构的进入,也可以为境内投资者带来更加广阔的投资视野和更加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因此,2023年,从投资市场的发展来看,整体的趋势是向更多元化、更理性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更多资产配置会直接或者间接进入股票、债券等二级市场,从而提升这些市场的估值。

第三,2023年消费有望复苏增长,这将带动相关板块的投资。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存款大幅增加了15万亿元。但受疫情影响,面临诸多潜在的不确定性,人们并没有很高的消费意愿。随着2023年各地纷纷推出促进消费新举措,在市场复苏的背景下,居民消费热情有望逐步释放。消费从需求侧为投资寻求合理的方向,是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然,我们也要明确,以上三个因素的成立,都是建立在2023年后实体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因为估值受到风险和经济增长的双面影响。

02

慎投热门股票

说到具体值得关注的投资行业和板块,当前媒体报道中有很多分析和预测。

例如大消费领域。随着贸易战风险的提高,中国的出口相对以前不再那么强劲,要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消费,大消费领域有望在2023年迎来增长。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行业,特别是成长性比较高的科技,比如芯片。另外还有医疗行业,在经历疫情之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带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热门行业和股票很受欢迎,例如新能源。

在我看来,虽然这些热门领域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投资机会,但也存在很大风险,特别是对于散户。

中国市场散户多,做空机制有限。当一些不理性的散户盲目追随热点,买入股票时,较为理性的散户或机构投资者很难去做空制衡。历史数据和相关的研究都表明,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当热点行业的股票估值很高时,在中短期会有一个大的回调。虽然从长期(5年或10年)来看,热点行业中可能会出现个别的明星股票,但由于散户的行为偏差,大多数股票的价格会被炒的过高,导致整体上个人投资者投资这些热点股票的损失概率很大。

对中国的投资者情绪和股票回报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短期内交易量很大、很受散户欢迎的热点股票,之后一年内的平均回报率往往是很低的。反过来,如果买一些比较冷门的股票,会在短期内获得系统性的超额收益,每年在5%~8%。

热点行业仍旧处在大浪淘沙的阶段,到最后谁能赚到钱,依旧尘埃未定。例如,新能源行业最近几年一直非常热门。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还处于迅速占领市场的阶段。很多新能源企业因为之前的产能过剩,导致整个车企,特别是下游出现比较差的股票表现。这些企业已经不再赚钱了,以前给它们的成长率已经到底是否值得,存在很大风险。

我完全不会否认,在当前的这些热门股票中,会出现下一个特斯拉或者微软,这样的概率是存在的。但是,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能够选中这些股票的机会很小。即便选对了,很多人也不能承受公司成长发展期间,股票在短期内极大的波动和回撤。如果这些热点股票在未来一两年内再次出现比较大幅度的、持续的亏损情况,还有多少人愿意持有?即便一两年内愿意持有,10年内是否还有人愿意这样做?

03

分散和长期思维是重点

投资理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23年,对于经历过低谷的投资者来说,存在着很多投资机遇,但考虑到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变动,发展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在投资前,投资者仍需加强观望,做好研判与分析。从控制投资风险的角度来看,2023年,投资者不要在某一个大类资产上进行过于集中的投资,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进行大类及行业的分散投资。

另外,投资者还需提高自己的投资素质,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投资心态,要有耐心、稳健、审慎的投资理念,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要被市场的波动吓倒,要清楚了解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市场的复杂性。

其次,在理财规划前要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具体来说,投资者要梳理好自己的资产情况,评估好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经济富裕程度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投资者能选择的理财产品的风险高低程度也不同。尤其是对于收入中等的中产家庭或者是工薪家庭而言,更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另外,投资者也要考虑自身状况,例如自身年龄,不同年龄段的投资者,承受投资亏损的能力也不同。

再次,要懂得一些关于投资的基本常识。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涉及的行业范围很广,包括银行、保险、金融、证券等。要对市场有基本的了解,否则就会在投资中毫无方向。要学习市场的基本数据、一些基本的财商知识和投资的基本原则。例如,过去10年、20年中国股票的回报率是多少,每年的波动率是多少;中国的基金经理有多少人是赚钱的,多少人是赔钱的,等等。

如何让人们更加理解市场,更加理性地投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研究兴趣和努力的方向。我的研究包含了投资者对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的预期的模型研究,以及如何运用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等工具去理解市场的理性程度。

针对股票市场,随着现在计算机算力的发展和云计算/存储的便宜程度升高,很多投资者开始运用大数据进行投资。从宏观层面来讲,这是一个积极的发展,会使市场更加理性。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股票收益,也可以预测未来股票的基本面。预测未来的股票收益,特别是短期内的收益,中国的市场上很多人已经在做。但这也会有一定风险,比如很多模型过于复杂,交易换手率过高,可能增加市场的波动性等。

我个人研究和实践更多着眼于对基本面的预测以及中长期股票收益的预测。在我的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上,我试着去理解市场预期在面对特别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到底是否会变得更加理性。我用大量的公司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另类)数据,去系统化地用机器学习的办法测量市场预期的理性程度。在这其中一个比较直接的发现是:在宏观层面,投资者在公司或经济经历较大冲击的时候(例如在疫情期间),会花更多精力去收集信息,使得市场更加理性;然而在公司层面,那些基本面未来前景更不确定的公司(比如年轻的公司),市场预期的理性程度反而较低。这些发现对于投资者,尤其是希望用主动策略选股去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者有一定指导意义:当市场宏观形势比较不确定的时候,可能更加有效的策略就是去分散风险购买大盘;然而在微观层面,用一些技术手段(例如机器学习)获取信息,实行主动投资,在那些前景、基本面不确定的行业、市场层面的收益潜力会更大。

https://www.xusbuy.com

上一篇:医药电商概念股有哪些(医药电商概念股)

下一篇:沪港通开户答题答案(沪港通a股票名单)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